AG真人 AG真人的平台互联网产业升级To B or not to B?
AG真人 AGAG真人的APP一方面,互联网行业扎根实体经济、数实融合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生产力,将为千行百业注入新的动力。
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9.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
其中,三二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4.7%、24.0%和10.5%,同比分别提升1.6%、1.2%与0.4%,第二产业渗透率增幅与第三产业渗透率增幅进一步缩小,形成服务业与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
在数字经济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真实水温是怎样的?为此,9月21日,华为云在上海举办了以“共赴产业智能化”为主题的华为云互联网产业峰会&AIGC高峰论坛,据悉,这是华为全联接大会(HC)自开办以来的首届互联网产业峰会。此次峰会集结了近千位互联网大咖,共话互联网产业升级新路径,携手共赴产业互联网新蓝海。
在大模型百花齐放的今天,互联网公司如何将大模型应用于行业,如何在“百模大战“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公司通常也被称为“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底层的基础设施,比如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提供了“链接”10亿消费者的基础设施,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形成了“交易”的基础设施,提供包括支付、物流、商业信贷、供应链管理、商家数字化升级等服务。在这套基础设施之上,曾经极度分散的服务业被数字平台整合,并进一步催生了大量新事物与新业态。
在经历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狂飙突进之后,随着流量增长遭遇瓶颈,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普遍面临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
第一条路,是继续坚守在to C的存量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常用的手法就是“低价补贴”,进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但这压缩了整体产业链的利润空间。又或者,及时地抓住直播带货等新兴的商业模式,缩短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
消费互联网的繁荣与作为终端设备手机的普及密不可分,而最近两年手机市场已经趋近饱和。元宇宙概念下的VR、AR设备或许是下一个终端形态,但今天AR、AR的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短期来看,to C仍然是一条内卷之路。
于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把目标瞄向了第二条路——to B的产业互联网。根据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全国目前有60余个千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如果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
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容纳几家千亿美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
过去几年,不仅BAT这样的互联网大厂把产业互联网当做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方向,很多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入场,将to B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比如,猎豹移动旗下的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拥有独家的自研全链条AI技术,以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开发能力、全栈硬件设计制造能力、全国网点服务能力对外提供机器人服务;美图在2021年推出to B的美业SaaS,已经成为美图的第三大收入来源。今年根据美图财报的阐述,to B的数字图像生产力工具市场规模比to C的消费市场大4-5倍。
在战略层面,众安科技副总经理邱英英提到,一些互联网公司决定做数字换转型,计划投入营收收入的1%,但实际上投入远不及此。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存在鸿沟。T3出行产研副总裁李京峰也提到,业务转型也需要企业的战略、组织、文化一起打配合。
人才是嘉宾提到比较多的挑战。李京峰认为,复合型人才尤其稀缺,既要懂算法,又要懂产品,还要懂行业。去哪儿技术副总裁孙斌补充道:“技术驱动的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还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因为技术栈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
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目的,最终要落到业务的需求,最本质的挑战要看社会的总需求有没有改变。任何产品归根结底都是to C的,但如果to C的企业不赚钱,to B的企业总体来看也将很难赚钱。
长远来看,业务端的创新是一个长期趋势,技术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做成什么,需要不停的探索。
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的爆发,给互联网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想象力。
过去,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开发不同的“小模型”。现在,大模型通过吸收海量知识,一个模型可以适配多种业务场景,大幅降低了AI开发与应用的门槛,缩短了技术到应用的周期,使AI从作坊式开发、场景化定制,走向工业化开发、场景化调优,依托大模型规模化解决行业问题成为可能。
大模型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也从过去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过渡到自然语言用户界面(LUI),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变化。它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大模型的门槛。对于产业而言,用户使用门槛的降低就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甚至会推动互联网的重新洗牌。
大模型时代,AI技术的实用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今年华为全联接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参数超过千亿甚至万亿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型,正在加速进入千行万业,AI发展也正在跨越拐点”。
这些变化都将在AI落地过程中带来新的机会。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预计,未来10年,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经济将带来10万亿级别的经济体量。
对此,吕本富高屋建瓴地总结道:“凡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事情,碎片化目标的事情,有多项前置条件的事情,以及开脑洞的事情,都是大模型擅长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复杂甚至难以想象的,比如设计一款17维度的产品,人类不可能做到,而大模型就非常擅长。”
去哪儿技术副总裁孙斌将大模型在企业的落地概括为两点,一是企业高频对外的业务场景,比如客服;二是企业高频对内的场景,比如数据决策、代码生成、开发运维等。总体而言,大模型的技术是持续迭代的。
众安科技副总经理邱英英分享了众安的探索,一是众安保险,作为大模型的应用方,发布了AIGC中台,同时在30多个保险场景在白皮书中做了研判与分析;其次,众安科技服务了行业700多家客户,当前已规划在全系列产品矩阵——生产系列、增长系列、基建系列中加入AIGC技术等大模型能力,探索出一条快速、可靠、可控、可复制的AIGC模型应用模式,赋能保险机构客户数字化转型。
还有一些场景,过去因为技术的限制敢想不敢做,而在大模型的驱动下也敢做了。T3出行产研副总裁李京峰以出行领域举例,招聘司机一直是一个效率较低的痛点,而现在借助大模型,可以尝试用AI机器人做线上招聘。
大模型的产业落地,华为云已经有很多实践经验。在今年7月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盘古大模型3.0正式发布,其主要方向是 AI for Industry(AI赋能产业),为煤矿、水泥、电力、金融、农业等创造产业价值。
自从盘古3.0发布之后,已经有1万多家客户申请测试,目前大部分客户都在适配微调中。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从华为自身的实践出发,看到了大模型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在C端,自从2016年短视频兴起之后,人机交互方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大模型的自然语言交互将会带来质变;在B端,大模型与B端业务有非常多的结合场景,而量变会产生质变。
本次圆桌论坛上的嘉宾都对大模型赋能产业落地持乐观的态度,未来互联网升级很大程度要看大模型的应用实践成效。
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总结道:“就像当年电力刚被发明之时,我们很难想象未来家庭生活中出现了那么多的小家电。决定大模型的价值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终端的应用。”
大模型对于千行百业都是一次巨大的赋能。但是,行业大模型具体如何在企业应用落地,仍然是困扰行业的一个大问题。
对于大模型在企业的应用,吕本富分享了他方法论:“判断大模型的应用,看企业有没有暗知识,有没有默会知识,只要有这两类,一定是大模型的焦点。此外,大模型很有可能对一些行业带来重组。大模型可以分为L1层的基础大模型与L2层的行业大模型,中间的L1.5还有一层衣食住行的大模型,会打通不同产品的交互界面、打通数据孤岛,带来新的行业重组行的机会。”
他乐观地总结道:“千万不要低估大模型。人类历史上被经济学家承认的通用技术只有24种,比如轮子,互联网。大模型一定是第25种。”
训练大模型是一件极其烧钱的项目。除了极少数有钱有资源的科技型企业,绝大部分企业不会从头自研大模型,而是选择闭源的基础大模型或者开源大模型,通过输入行业专有数据做精调,来获得更加垂直、更加专业的行业大模型。
企业在选择大模型合作伙伴之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是算力。大模型是AI计算“暴力美学”的成果,大模型与大算力相辅相成。大模型驱动了从CPU通用算力到AI算力的革命,算力大小决定着AI迭代与创新的速度,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
当前市场上算力的稀缺和昂贵,已经成为制约AI发展的核心因素。以服务器为例,研究机构Aletheia预测,当前AI服务器的市场渗透率还不足5%,而AI算力基本被英伟达所垄断。
如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所说,AI根技术创新决定产业发展,AI竞争关键在于根技术和生态。因此,华为坚持投入自主创新的AI产业。今年8月份华为云在贵安上线了AI云服务集群,现在扩大到了贵安、乌兰察布、芜湖三大AI云服务节点,致力于为市场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
目前华为云AI云服务已经适配GLM、LLAMA、GPT等10+业界大模型,已原生孵化和适配30+基础大模型;沉淀1400+算子,支持业界主流AI框架, 900+主流算法;支持业界主流的AI框架pytorch、tensorflow等满足不同客户的开发偏好。
同时,华为modelArts开发平台支持算法便捷迁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并提供端到端的模型生产工具链,高效、易用的AI开发、训练、推理,方便原GPU的企业快速适配。
算力就是驱动大模型生态的“黑土地”。当算力不再成为限制,大模型驱动的AI应用才能在千行百业生根发芽。
早期的产业互联网带有强烈的资本驱动的性质。但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感性”,产业互联网的增长更加趋近“理性”。消费互联网可以烧钱快速做大规模,但产业互联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其增长趋近线性,而非指数级增长。
对于大模型对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吕本富提到了IT行业的“十年规律”——任何一个技术,两年之内总是被高估,十年之内总是被低估。对于大模型,这个定律依然适用。
展望未来,T3出行产研副总裁李京峰补充道,本质上还是回归业务,不管大模型还是小模型,支撑好业务能够让消费者得到满意服务,同时也企业得到更好的利润。
大模型是一个新的引擎,但它不仅仅关乎技术,而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建设,以及产业链生态上下游的合作,这样才能降低AI红利的门槛,找到企业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最新的发声中,用“十年一个台阶”来总结华为过去三十年的发展节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对历史能看得多深,对未来就能看得多远。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