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互联网时代下海尔向死而生的转型
AG真人AG真人在当下这个时代,互联网企业正在摧枯拉朽地在各个领域攻城略地,很多传统企业对于向互联网转型缺乏足够的信心,认为面临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重新洗牌,自己必死无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思维完全是另一套系统、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自己不理解也玩不转,而小米、腾讯、360这些“纯”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也加深了他们的分裂和焦虑。
同为传统企业,海尔的张瑞敏却发现了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用流行词汇叫“互联网思维”),以及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方法。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儿。这就是我推荐新书《凭什么要学张瑞敏》的原因。
书的作者王俞现是长期研究传统企业的专家,而序言作者是社科院的互联网思想家姜奇平先生,两人“共同看好张瑞敏”。因为“海尔不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实践的却是互联网战略”,成为传统企业迎接互联网挑战时“最需要学习的对象。”对于两位专家的这个意见,我非常同意,但还不够。在我看来,在海尔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将企业培育成了一座生生不息的大森林,而这个演化,完全是因为张瑞敏发现了互联网思维的规律,也就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战略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两者之间的异曲同工。
在海尔,这种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始,并轰轰烈烈地发展着。比如水盒子项目,就是内部创新力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全球首款智能水管家,海尔水盒子的出现填补了家庭水质监测空白。而这款产品从前期研发到生产推广,整个过程都是在与用户的交互中完成的。在水盒子小微主邹浩看来,他自己曾经和众多白领一样怀揣着一个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梦想,但后来却放弃了这个梦想,成了一名海尔开放平台上的创业者。“以前是将策划书提交给公司后,成本管控等环节根本不需要去考虑,但是转变成小微主后,整个成本控制都要参与,千方百计节省成本,甚至动用私人关系去处理公司的事情。”邹浩说,“每一个用户对于水盒子的反馈,都与我有关”。也正因如此,水盒子才在太平洋家居论坛等家具类网站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在以极客群体聚集著称的果壳网,都能看到关于水盒子的相关讨论。
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带来一切:用户是不具备个性的接受者,使用着流水线生产的无差别产品;员工是一种智能机器,承担着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所以终究可以被机器替代);企业则是凌驾于员工之上、由员工构成的超大型智能机器,源源不断地进行生产。
互联网时代则完全颠覆了机械化的大分工,彻底打破了这种由分工带来的社会架构,用户会因为自己的体验不同来挑剔产品和选择品牌,创新的单位是个人和个人衍生的微型企业,创新的土壤是为创业者提供支持的平台,而由这种创新单位成长起来的新型企业,随时有能力颠覆大分工架构的传统企业。
张瑞敏之所以会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这三化主张,就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上述互联网时代与大分工时代相比最大的特点。
《凭什么要学张瑞敏》一书中,作者用管理大师德鲁克举过铁路的例子来说明新事物的促进作用。由此,我联想起英国经济史学家阿什顿的观点。他在深刻研究了英国产业革命的历史后认为,创新是一个行业接一个行业进行的,某个行业的发展往往是另一个行业发展的前提,或者互为条件。在我看来,互联网作为一个行业,恰恰具备了成为“前提条件”的能力。也就是说,并不是互联网要革传统企业的命,而是互联网正在为传统行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当然,传统企业必须领会到张瑞敏经过海尔实践所发现的规律,固步自封、等待救赎是不行的,否则行业迎来机遇之时就是自身衰亡之日。
不过,我不太同意姜奇平先生关于“复杂海尔”的观点。他说,“活的东西总是很复杂,而机械教条的东西才是简单的”,所以“海尔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庞大企业组织,海尔当然是复杂的;但是作为规律性战略的领悟主体,海尔却必须是简单的,简单到用一个原理涵盖整个企业。也许,这也映证中国成语“以不变应万变”当中那个“一”,那个“道”。而这个道,具体到海尔,就是文中所言的三化主张,海尔正在通过这一核心思路,把自己打造为员工创客们创业的平台,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个性需求。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