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AG真人

咨询热线

13691351004

Classification

AG动态

13691351004
传真:13691351004
手机:13691351004
邮箱:admin@new-kingdee.cn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裕曦路7号院3号楼5层514
当前位置: 首页 > AG动态 > 最新AG动态

“赋能企业数字化与低碳双转型加速迈向未来工业”主题论坛实录经观创新峰会

发布时间:2023-12-23 03:37:37 丨 浏览次数:613

  12月5日,由《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共同举办的“创新聚能·共链未来”2023创新峰会于北京举行。“赋能企业数字化与低碳双转型,加速迈向未来工业”主题论坛由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郝玉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技术研究部主任池程、在IBM咨询大中华区企业战略咨询服务总经理董海军、施耐德电气中国咨询业务总经理吕晋晗、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迪就企业数字化与低碳双转型话题展开了探讨,以下为此次主题论坛的相关实录。

  李晓丹:大家好,欢迎来到《经济观察报》2023创新峰会,在座很多都是经观的老朋友,现场请来的五位嘉宾也是经观的老朋友,可能在线上线下很多场合都聊过数字化转型的话题。在这一轮圆桌里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工业领域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字化转型如何和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同步推进,接下来还有哪些引导和扶持政策,在实践当中很多企业也在技术和案例解决方面做创新,接下来围绕这三方面请五位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首先从政策上做解读,我们从郝老师开始,您是智能制造的专家,能帮我们解读一下企业在数字化工业领域转型过程中都面临了哪些问题以及机遇?

  郝玉成:我们都知道最近国务院给工业发展制定了一个战略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新就体现在新动力,也就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约束条件就是绿色化,这就确定未来新型工业化的特征,那就是智能化、绿色化与融合化。我们可以把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看作一个创新期,这几个机遇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个是战略机遇。我们国家在2015年就做了智能制造战略的发展,把它作为我们国家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工程院对智能化的解释就是数字化、网络化跟智能化,所以国家在战略方面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而且下先手棋的方式布局了我国的发展。在近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智能制造在工业行业取得巨大成绩,为我们下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好的基础。

  第二个是创新的机遇。我们主题是创新,现在创新通过数字化、数字要素在创新里面的作用,改变了创新的范式,原来是验证科学,现在是数字科学。举个简单例子,大飞机风洞试验原来可能要做好多次,但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便可以把次数降到最少,既加快了创新的速度,又降低了创新的成本,我们看到创新机遇在这里面有更多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技术的机遇。我们都知道这一波数字化技术,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还是机器人技术,都会改变未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这些技术在窗口期有着更多的机遇跟发展。

  最后,还有产业的机遇。数字化行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代表国家未来发展方向,有的专家说在数字化跟智能化的条件下,所有的制造都可以重新再来一遍。所以在智能化、绿色化的过程中,蕴藏着众多机遇,这也为我们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我也期待企业在这个窗口期可以抓住更多机遇,找到更多的机会,加快企业的发展。

  李晓丹:郝老师提到两个点,一是203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另外是讲数字科学,这也是在企业和政策层面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池老师,从工业互联网角度您怎么看我们现在企业要做的事情?

  池程:我们也是长期做工业互联网研究,关于新型工业化重大部署和历史机遇,对于新型工业化来说按照我们的主题,按照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两个方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和一些观点。

  对于数字化来说,我们认为它是整个新型工业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和路径,同时工业互联网本身也是新型工业化非常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我国长期投入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围绕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一定程度上为我们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能力和背书。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色低碳是一个不可忽视并且是未来的必答题。我们也在支撑工信部做绿色制造相关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现在共计评选出3600多个绿色工厂,有260多个绿色园区,有400多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和近3万个绿色产品。可以看到无论从绿色化还是数字化的发展看,我们有巨大机遇和方向是可以给各位企业家做相应的空间去做投入。

  另外,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发展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技术、制度还是标准化,行业还都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应该会成为我们未来到2035年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主旋律。

  李晓丹:池总提到了协同发展。董总,IBM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特别好的优秀案例,现场很多观众更关心的是您对这个事最新的看法是什么?

  董海军:首先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数字化、绿色、低碳其实都是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发展新技术,归根到底是要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之后就意味着要更少投入,更少能耗和更少的环境破坏,获得更多的产出,服务更多人群。

  因此数字化本质上就是解决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结果就是绿色化,所以我们认为它构成的是一个因果关系。从我们的观察来看,首先是全社会对于低碳环保的认知,最近我们在很多企业里面分享,最近出海企业特别多,在央企或者大型领先的民营企业出海过程中,大家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于不同国家,在低碳环保法规的要求。

  第二,大家看到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趋势,尤其是在国外,投资者对于一个企业是否有比较好的ESG设计有非常强烈的要求,甚至有些投资人在发现一个公司在这方面有重大缺陷的时候,他们不会投资这家企业,这个也会呼应各国在法律法规的监管上要求。另外,我们也看到员工他对于一个公司是否认同,是否愿意在一个公司里长期服务,也跟这件事情关系很大。

  最终是我们的客户和消费者,我最近也看到包括我们服务的企业在不断地推出,比如说零碳的运动鞋、零碳的饮料、零碳的啤酒、零碳的水泥,这些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侧的一些要求。因此如果它作为结果,要求每一个企业,甚至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不得不重视它的时候,它的原因也就是数字化,就会成为不断逼近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投入方法,这也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比较确定的事实。

  刚才两位老师谈到了政策的支持,目标的设定,还有技术的推动,尤其是工业企业面对比较大的困难,这个必须我们要承认,一方面是经营环境的压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经营环境比过去有很强的竞争要求和产业政策收窄的要求,还有消费有一些徘徊的具体情况,这是外部。

  内部,我们看到大部分企业在之前信息化的时候做的不够充分,它就会导致在做数字化的时候缺少很多前提条件,就比如数据的不充分,质量的不高,流程的不完备,都会影响下一步实现数字化乃至于智能化所需要的前提,这样就会让大家在一个既紧迫又条件不太完备的情况下,加强内功的修炼,去面对市场压力的挑战。

  李晓东:董总提到数据和硬件融合,施耐德在这方面建立了非常好的生态圈,不仅我们有自己的零碳工厂和灯塔工厂,同时还带动生态圈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做绿色低碳转型。接下来吕总,施耐德刚刚发了一个最新的高管洞察报告,施耐德在数字和低碳领域作为中国市场非常好的参与者,有什么新的观察和见解?

  吕晋晗:施耐德大概在国内5年前就提出了绿色智能制造的理念,也是把绿色,包括数字化、智能化做出比较好的融合。过去我们每年都会跟工信部有关单位一起走访大概100家左右的企业,看看大家在这方面做的情况和大家的一些想法。

  今年,我们更聚焦在工厂四面墙里面,我们认为工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不光是智能化,自身运营的低碳也是第一位要达到的。今年我们也看到一些反馈,首先刚才大家提到,在大的经济环境里企业高层们越来越务实,比如说大家提到为什么要做绿色,或者为什么要做智能呢?

  第一个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有效降低成本。第二个超过50%的企业都在讲我们要降低能耗,提升能效,把碳能够有效的降下来,这个也是说明现在降碳已经到了一个进行时,也是一个必答题。第三个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好我们制造业的客户,包括质量的提升,交付的保障等等这些,这个是从我们为什么要做绿色智能制造这个话题来讲的。

  这个过程中大家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共识,一方面是从战略方向性的,刚才第一个环节也提到了数字化要有一定的规划,我们要看清楚未来为什么要做,包括路径怎么去设计。除此之外,大家一致认为挑战在落地层面更加重要,一方面是从业务的角度看,不管是讲降碳也好,或者智能化也好,到底是在哪个业务的场景来切入。另外我们怎么去解决数字化前期投入比较多,回报周期比较长的问题。

  现在新的技术越来越多,技术的提供商也越来越多。从企业角度来讲,去选择哪样技术,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以及生态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还有就是自身的数字化人才,还有文化,我们过去讲既懂业务又懂数字化的人才比较稀缺,现在既懂双碳又懂数字化现在更缺。

  大家的共识是比较明显的,都是希望能够在数字化转型,在支撑绿色智能制造的愿景实现过程中找到真正的答案,我想也是今天咱们在这交流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李晓丹:场景是企业们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接下来王迪总,在数字能源、信息能源领域,我想很多人都关注企业在现有的场景里面到底怎样来看绿色和低碳,具体我们企业需要政策方面提供什么样的支持,请您聊聊。

  王迪:首先万帮数字能源是一家设计、生产、制造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的制造企业,我们旗下的新型充电覆盖了300多个城市,现在服务了差不多1400万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搭建了互联网平台,更偏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

  我们所做的工作本质上是推动交通电动化,同时推动能源的数字化,这两个恰好是现在双碳最大的两个领域,与交通减排和工业减排相关。我们最近和合作伙伴在一起研发建设和推广新型智能微电网,微电网更多在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甚至海外家庭去安装,集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和电动车放电,结合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微电网应用。它的好处是通过绿电生产和消纳,来降低园区工厂的碳排放,同时也为家庭和企业节省能源电费,促进整个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我们业务现在不仅在中国布局,还积极的拓展海外市场,我们还跟施耐德一起合作,将我们的能源和碳管理相关技术应用到一个个微电网项目当中去。大家知道2025年欧盟就将正式所谓的生效碳关税,对所有进口市场的产品碳足迹要征收一部分费用,这个对中国制造企业出海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大概只有两年时间,对此要加快完成全产业链的降碳,同时还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属性,这方面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李晓丹:圆桌的嘉宾组成很好,有跨国公司、出海企业、政策相关的解读者。再回到能源和工业互联网来看,无论出什么样的政策,根源是企业要能力和工具使用政策,您从能力和工具角度看看我们当前处于怎样的阶段。

  郝玉成:智能化跟绿色化转型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面临着诸多的调整,对企业来说非常不容易。国外有个著名的专家说过一句话,每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工厂,无论是智能化技术、绿色化约束条件带来的转变,终究要在工厂里面实现。所以他们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的,不是简单做一个设备,不是上一个线就意味着做到了智能化,做到了低碳跟绿色化,实际上是面临着企业战略转型、技术转型、能力转型包括组织转型,这是系统性的。

  所以我们看这几年我们国家好多企业发展恰恰在这方面走得比别人快。举个简单的例子那就是汽车行业,今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出口可能会超过500万,我们通过这个成绩可以看到背后的相关政策,都在这些工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案例。

  我们国家从2015年开始建智能工厂,二级以上智能工厂去年统计有8000多家,大大推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你的领导能力、你的技术、你的管理能力的变化和提升。所以转型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就相当于你要忘掉过去。原来我们聪明过,未来还要更聪明,这就是能力的体现,无论在战略层面、组织层面、管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把这几个方面做好了,它的转型才能顺利的转。所以大国转型方法都是通过积小胜与大胜方法来加快转型,所以这也是企业转型要走一条必然之路,我也期待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走的越来越好。

  池程:您的问题是企业有哪些能力和工具做绿色化或者数字化的转型,其实从我的视角来说,有两个点想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个点,数字化和绿色化到最后形态是一样的,数据是解决数字化包括绿色化非常重要的要素。欧洲在做数据要素体系,美国也在做,我们国家也在基础制度上做了一些完善。但是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如何构建围绕未来新兴工业化下的数据要素体系,也是企业更好适应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背景下比较好的路径。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欧盟有一个数字欧洲计划,数字欧洲计划里面也有大量工业企业参与,包括之前看到的施耐德,上海看到的西门子等等,大家都可以看到对于数据要素资源收集、处理再到应用,是目前大家的共识。

  欧洲标准化制度非常高,无论从数据采集和传输相对应的标准化视角上,都具备了大量可实操的数据要素,但是对于现在大部分工业企业来讲,其实自定义、个性化和差异化数据要素形式比比皆见。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无法在工厂内甚至工厂间、企业内、区域内做更大范围的数据要素核心体系建设。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对于现有工业企业在后续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有的放矢的要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欧盟做的产品数字护照,它要求未来进入欧洲的所有产品需要提供产品数字护照相关信息,跟人的护照一样,未来产品也需要提供这些,不仅仅是碳足迹信息,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也不仅仅是针对绿色化的要求,也有可能是对数字化的要求。未来2027年所有进入欧洲的汽车动力电池都需要提供产品数字护照,没有产品数字护照是没有办法进口的。中间一共提了七类,包括纺织、钢铁,以我们国家大面积出口为核心的行业都受到了约束,如果各位是行业的从业者希望大家积极关注,从动力上需要满足数字化、绿色化相关转型和协同发展的需求。

  李晓丹:池老师讲到了国际上的产品形势。董总,您接触了很多企业,关于能力和工具这块给我们一些建议。

  董海军:可以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工具运用产生的效率结果,另外就是关系的改变,第一部分大家很重视,因为会花很多钱,一般会有很多预算、很多投入,甚至是要不断聘用更多的技术专家、数字化人才加入到企业当中,这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讲都是很大的一笔投入。但是我也在服务企业过程中看到关系改变相对容易被忽视,关系改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举个例子,我们客户曾经跟我们探讨一个话题,我们如何让审批更方便?比如说移动办公,线上手机APP里面去批。其实我们更想讨论的是如何能够不要这些审批,而不是把它搬到手机上,因为它无论搬到哪都没有改变关系定义,只是改变了它的技术表现形式,在企业当中这种事情非常多。刚才我们讲绿色,其实所谓绿色就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尤其是高度数字化条件下,很多事情就不存在了,它不存在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消耗,所以我们如何减少事物的存在,而让它用新的关系代替,这才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案。

  在企业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曾经帮一家公司在员工碳排放上做了一些规划,比如说会给每个员工一年的碳排放总量,这里面表现为很多的差旅,比如说坐飞机,不知道现在大家有没有注意如果你坐国航飞机,它的APP会在你飞行结束的时候给出一个碳排放公斤数,当然它也会问你要不要把它买下来,你可以支付大概一两块钱,把碳排放买下来,可能你就达到了碳中和。

  如果员工出差比较多,最后变成超过个人的碳排放标准的时候,就要反思如何减少这类活动。这类活动并不是说把它变成线上会议,而是说能不能不要这些活动,对一个公司来说能不能更简单一点,在每个业务环节中自己的闭环做得更简洁一些,而不是搞得特别繁琐。

  因此,我们说的能力应该是由工具能力和关系共同构成的能力。无论能力是什么,它最终要表现在人身上,人才是承载能力的主体,人的观念改变是最重要的。观念改变首要的是最高领导人的改变,首先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改变关系不是简单的线上和线下的倒换,也不是电子流从固定端到移动端的转变,而是如何取消原有在旧的技术条件下的旧关系,用新的关系来替代它,我认为这是首要领导人要思考的问题。

  把注意力从大量购置新的技术、新的工具和新的设备转换到构筑新兴关系上,其次是中间层,因为中间层比较容易受到冲击,比如我就是管审批的,如果这个都没有了,我怎么办?他们在面对自身利益考量的时候,往往会坚持用原来的办法来做,如何让这批人看到未来有更好的选择,这是最关键的。底层的人员让他们能够意识到用新的工具处理问题有更好的效率,可以有更好的收益,我觉得人的观念改变是首要的。技术现在很发达、很丰富,购置起来就是钱的问题。

  李晓丹:谢谢董总,工具加上合理的关系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能力,这点建议非常好。吕总,施耐德在这块有什么新的做法?

  吕晋晗:施耐德比较接近于生产现场,我们解决方案是从三个层面,最底层是终端互联互通的智能产品,如何控制现场的生产,包括能源的走向,能源的调度,传统讲的比如说像配电设备。在工厂领域里面要把IT跟OT打通,在边缘侧也越来越重要,向更多开放式的工业控制在走,这也有点像董总提到的技术和关系的改变。另外从创新编程角度来讲,它可以通过IT传统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到OT方面做一些创新。其实就是改变了原来在现场要花一个月左右时间调PLC,现在直接在电脑上很快的就可以部署。

  在应用层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从建设到运营,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的打通。建设阶段从模拟仿真到数字化交付,到人员培训,到运营层面大量数据收集,之后对运营管理包括场景智能优化。因为谈到绿色智能,很多时候它在工业场景里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要降碳,很多时候要去看工艺的改造、工艺的优化以及设备的优化,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的力量在应用层解决。

  另外我们也是跟生态圈一直在合作,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家能做的。刚才提到比如跟万邦的合作,万邦不光在充电桩,包括储能都是领跑者,也在微电网这块有很多实践。从客户角度来讲,微电网不光是要解决绿电替代和能源费用降低目标,也包括要持续保障电力质量,还有就是刚才提到的能效提升。所以在这点上,施耐德在跟万邦合作做一些事情。另外,很多企业现在不光要做绿电替代,也要直接申请零碳园区或者是零碳工厂,我们也把这方面的咨询服务能力和万邦软硬件一体化方案能力整合在一起,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特点,如何服务于中小型企业?比如现在提到很多供应链的链主是因为自身要打造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对上游很多中小企业供应商提出了绿色降碳要求,但是这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有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连自己能源的数据,更别说碳的数据都不清楚,所以如何把碳排放基数排查清楚是一个问题。我们跟万邦联合发布了面向中小企业很方便的像微信小程序等等。所以不管是从绿色和智能融合,也包括从端到端的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交钥匙工程,以及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绿色智能制造的转型,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不断尝试。

  李晓丹:无论是护照问题,还是流程节省的问题,包括技术应用问题,对于万帮来说,绿电在工业领域是很热的词,绿电到底怎么从储能变成企业可以使用的循环的绿色的能源?万帮在过程当中有没有自己的独特做法?

  王迪:数字化和AI应用上来结合刚才讲到的各种能源设备,帮助企业做绿电最大化消纳,以及对蓄量的控制,包括对能耗的节约,做了很多的思考和探索。

  举个例子,比如说传统的太阳能和储能工作方式,太阳能叫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今天中午的时候太阳能很旺,恰好工厂这个时候吃饭和休息,它是负荷比较低的情况,传统方式这个时候绿色电力就会上网。后来我们咨询行业专家,能源局领导告诉我们,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尽量不要让它上网,应该把优先的绿电应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用于降碳,这才是从总成本来看最佳实践。

  这个怎么去做?需要应用一定的储能,储能在传统工作情况下的工作状态也是比较固定的,通常在很多工业地区是根据电价的峰谷,峰尖谷平,每天有两充两放,或者三充三放。它很固定,比如说夜里面过了0点电价低的时候就会调度自己去充满,到白天电价高的时候把它放出。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不一定在中午有太阳能的时候正好它有余量存太阳能,因为这个时候它可能刚充满,这就是每一个系统单独来看存在的问题。

  我们做了智能微电网用AI技术之后,我们首先做了太阳能发电的功率预测,根据天气预报来预测这个地区第二天白天每个小时的发电情况,基于这个预测来调度储能在晚上到白天之间的工作状况,而不是固定工作状况。如果我们预先判断中午有富余太阳能,我们就会将储能留一部分余量用来存绿电。这样一个情况大家想象一下,因为每天情况都非常波动,它就便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既要预测太阳能,又要预测工厂负载,还要调动储能工作状况,这三个变量加在一起如果靠人工去管理的话难度和精准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它需要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介入。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看到,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绿色效益,都有非常好的体现。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今年做新能源汽车全国充电网络布局的时候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化,就是关于选址模型,一个充电站未来跟我们生活非常相关,它到底应该建设在城市的哪里,工厂的哪里,才是最佳服务我们周边的。过去也没有非常好的模型和数据去佐证它,依赖很多人工经验,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全国性的大规模、大数据的充电网络规划工具,在这个规划工具上能够推荐出来我们在一个地区适合建充电站的位置,这样极大提升我们整个工作的效率。

  李晓丹:我觉得刚才两轮问题聊下来,大家对工业领域的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持续转型有一个既详细又生动的了解,接下来第三轮请各位嘉宾从各自所在领域和行业,讲一个您认为目前为止最有代表性和生动的案例,关于绿色和低碳、数字化结合的案例,也可以是事件,或者说您认为它最能反映我们当前的一些问题和趋势。

  郝玉成:我每年也到很多工厂去参观考察,给大家举个很重要的例子——电池。我们现在用在新能源上的刀片电池最早不是这个样子,刀片电池在新能源车里面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如果有一个爆了那个车就整个爆了,一个是电池的制造过程,电池的生产对智能化、数字化要求很高,本身它就带来所谓绿色能源的要求,它推进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这是从电池角度手带动了我们国家新能源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因为电池不是新的。最早在我们电工行业里面电池也算一个专业,但是经过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发展,变成了现在一个支撑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这个小的事件,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8000多个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里面比比皆是。所以它一定会改变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所以说对于企业来说,智能化跟绿色化转型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池程:我们前段时间做工业互联网的时候,就和很多钢铁企业合作,包括前段时间在北京开一次研讨会。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的15%左右,以前钢铁产业管产量,现在是管碳排放量,整体来说它是一个迫切需求,也就是说国家对于它的碳排放总量有一个总体约束。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推进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也是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能力,无论从它的产线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是针对不同的像能耗、能源采集,无论是炼钢的热度采集,信号等等这些相关内容,我们通过工业互联网能力可以去收集和具备。

  以前钢铁企业不是不管碳,是没法管碳,并不清楚中间的数据如何采集和处理,通过工业互联网形式可以让他有很好的摸清碳的家底的能力,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做一些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但话说回来,对于钢铁这种粗放型企业来说,他们对于碳的管理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只是说做了一个初期探索,后续应该还会有很长的路要去走。

  董海军:刚才我讲到在很多地方不一定非要用多高的科技,很多时候稍微改变一下关系就有很大节约。比如我们最近服务一家中国最领先的啤酒饮料企业,我们在研究它的包材的时候,发现包材种类大同小异,但是印刷方案非常多。我们通过梳理数据和流程,在减少印刷方案总量,统一它的包材形态。

  另外我们也希望借助人工智能采购,把上下游的比如说材料在各种各样的速生林的生长,加上运输,国际汇率,这些统一在一起,减少包装材料上的开支,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解决绿色环保问题。

  所以绿色环保问题它不是只有在特别高科技的运用领域才能实现,比如说无人工厂,其实在经营管理所有领域都可以通过流程优化,通过更简洁的管理和运营来实现我们对于各种原有不必要的开支,投资的节约,这些都属于绿色环保的范畴。

  吕晋晗:我想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流程行业过去在制造智能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我们感觉有个趋势,怎么从制造向绿色融合。最近我们在服务一个半导体企业包括化工企业都出现类似的需求,原来我们生产制造这一块的效率还是蛮高的,但是围绕着生产制造的工辅场务,比如说提供水、电、气,包括废水排放,不管是从设计,到运营阶段,都是打着最高的阀值来建造,大家都希望不要因为这些辅助设施影响到生产,是一个保供心态。但是从效率提升,成本节省角度来讲,并不是最经济的。

  现在也是因为大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双碳转型等等,更多的聚焦现在在场务领域,第一个,怎么样通过工辅设备数据全面采集,能够看到正常运营状态,包括管理方面、设备方面、流程方面等等。第二个阶段是如何把这些场务和生产有效打通,一方面对于自然禀赋的预测,同时也包括对生产计划的一些预测,能够跟能源和场务各方面资源的使用需求和供给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这样也能让整体的工厂管理和场务管理更好的融合,最后实现高效的不光是生产制造,也包括高效的工辅,高效的场务管理。

  王迪:在过去我们每一个工商企业或者家庭,主要是能源的使用者,我们用电或者用气。未来随着新型能源发展,尤其是支持分布式比如说光伏的建设,我们都从能源纯生产者会变成生产加消费者,我们叫产销者。我们试想未来每一个工厂和园区都变成产销之后,我们希望把这样一个一个的微电网进行更高层次的连接,连接之后可以做什么呢?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运用数字化和AI技术可以打通更多的聚合,更多的交互,更多的交易,我们可能会想象未来成片的工业园区当中,我们有很多的屋顶光伏都能够发电,但是它的使用未必局限在这个园区里,可以在周围使用,这样对我们整个能源的优化是一个极大的便利。

  这一系列愿景要实现,光靠单纯的硬件和制造是不够的,数字化包括我们的软件和平台是其中一个重要灵魂,所以在这里面我们的观点叫软件定义硬件,比特定义瓦特,希望未来用这样的方式加速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

  李晓丹:感谢五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今天五位嘉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立体的工业领域的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图景,我们期待未来在工业领域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企业和案例,我们期待明年再次相聚,谢谢大家!ag真人ag真人

Copyright © 2020-2023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电 话:13691351004    手 机:13691351004   传 真:13691351004    E-mail:admin@new-kingdee.cn
地 址:北京市顺义区裕曦路7号院3号楼5层514
京ICP备18043788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