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人2-3年就会跳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机会,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成长,尤其是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所谓的35岁互联网危机。
然而,跳槽背后的动力和考量是错综复杂且多样化的,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
有些人对当前职位感到不满,有些人希望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些人渴望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
但是,无论何种原因促使人们选择跳槽,多数人的跳槽周期大致为隔2-3年一次。那么,这个时间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职场心理呢?
在职场中,人们可能会经历一段试用期,以适应新公司的文化、节奏和团队。这段时间通常需要3-6个月,期间双方都在互相检验,看是否适合对方。
当度过试用期后,真正开始取得成果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尤其是当你参与到重要项目并能独立承担核心职责时。
这个时候,你更多地追求成就感和新鲜感,希望通过项目获得一定的结果,并在年终绩效考评中表现出色。
此时,你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工作技能,继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实力,期待在下一个周期获得更好的回报。
然而,即使你认为自己的项目完成度很高,符合公司的期望,但在绩效考评环节,给出的绩效并不如你所愿。
这时,你可以选择忍耐并继续留在公司满一年,或者考虑寻找其他机会,因为你对现有的体系已经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投入性价比不高。
此外,在社招两年后,你已经能够获得公司50%的股票或期权。在这种情况下,跳槽到其他公司所需的成本并不高。
因此,2-3年很容易对公司产生不满情绪,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工作环境、团队氛围和公司文化等。
当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和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或满足,或者工作环境不再激发你的工作热情时,跳槽成为了寻求改变的一种方式。
薪酬待遇始终是跳槽时的核心考量因素,毕竟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度关注投资回报率(ROI)的市场,对于其中的职场人来说,他们同样重视个人付出后所获得的收益。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人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期望。
你可能会发现,当前的薪酬和福利已经无法充分反映出你的市场价值,尤其是当你意识到市场上存在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报酬结构时。
比如你的薪资不到2.5万,但新入职同职级的同事已经拿到3.5万的薪水,但你还承担更为重要的职责,而对方只是负责边缘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职业前景,而寻找更高薪资的工作机会则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新人通常能获得更高的起薪,即使他们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而即使有经验的内部员工晋升到同一级别,他们也可能仍然无法达到社招人员的薪资水平。
因此,如果你对自己的薪资不满意,那么寻求更高薪资的方式通常是通过跳槽来实现,而不是期待公司内部的晋升机会。
职业规划或许看似务虚,但实际上它可能正是你内心渴望去实现的目标,无论是探索新的行业还是职位,你都想尝试新的挑战和场景。
此刻你所从事的工作或许让你觉得尚可接受,毕竟它处于你的舒适区,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平稳运行。
然而,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方式在消耗自己的青春,对个人的挑战性不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在当前职位上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跳槽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大。
以我为例,曾经负责共享单车业务,这个领域的业务相对稳定,产品经过多年的迭代已经相当成熟,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这份工作确实不错。
然而,在这个行业中,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并不多,因此如果你想要跳槽,只能往竞争对手那里寻找机会。
但这很难发挥你的个人价值,因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产品的天花板,而模式则是由供给决定而非产品本身。
在这样的行业中工作越久,后面跳槽的难度就会越大,因为市场上很少有公司愿意招聘一个在共享单车领域积累多年经验的产品经理,这些经验并没有太多的通用性。
比如你可能是一名技术人员,但一直对产品感兴趣,在公司期间也学习了一些产品知识,想要转型成为产品经理。
如果原有公司无法提供这样的转型机会,你可能就需要寻求外部跳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转型。
随着个人工作时间的推移,你的价值观、兴趣点和生活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此外,对于工作生活平衡的需求也可能驱使一些人寻求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或者转向对个人生活影响较小的行业。
例如,你可能从互联网行业转型到国有企业等事业型单位,这样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而不是一直在互联网行业辛苦打拼。
如果我们所在的公司未能跟上这些变化,或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不再符合市场需求,我们可能会寻找更符合行业趋势的新机会,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相关性。
最直接的影响是许多大厂在5年内3次跳槽的人都不予考虑,因为他们认为你的稳定性不足。
其次是个人积累相对较少,对于一家公司的产品、文化、团队等体系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自我积累不足,能力上也有所欠缺。
总之,尽管跳槽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我们应当谨慎权衡跳槽的决定,避免因为过于频繁的职业变动而带来的潜在风险。ag真人网站ag真人网站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