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转型范例AG真人 AG真人平台6篇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会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商业形态的变化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在很多领域,凡是没有在移动端布局的企业以后基本上会死掉。只有尽早发现变化、拥抱变化,尽早启动“互联网+”,才能先发制人,免遭社会淘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21世纪00年代)是以社交为特征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时代,连接人与人,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可以进行双向的分享和互动。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进入3G时代以后,wifi开始普及,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永远在线。移动互联网便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年随着手机硬件成本全面降低,千元Android智能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用户大规模增长。据eMarketer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达5.19亿,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8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7亿(见图1)。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巨大规模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碎片化。由于消费者接收信息非常方便,时间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完整的阅读、系统的传播等方式也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用户也会因为微信群里或网站上别人对某产品的评价而改变购买决策,以往完整的清单式购买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碎片化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传统企业和PC互联网的新兴企业,源自需求、互联网流量以及消费者的时间被移动互联网分解得支离破碎,社群营销悄然兴起,小而美的品牌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更为细分的市场出现,新的品牌定位法取代传统品牌定位法……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重新构建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战略、传播策略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现实的商业规则,驱动商业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去中介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广告、宣传、软文或者平台,直接通过社交网络的“推荐”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去中介化的趋势和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愈加便捷、直接和低成本时,营销传播的方式必然发生剧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也将不再一样。
在移动互联时代,当消费者呈现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特征时,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总的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层级与扁平。传统管理组织采用“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决策和传达的速度都很慢。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如果还是采用一层层上报,一层层下达的模式,要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结果只能是:黄花菜都凉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采用新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将以前最底层的包括营销、研发、制造等人员直接和用户联系,直接了解用户需求,马上为用户做出判断。这时,企业在“互联网+”进化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即高度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苹果、Facebook等世界顶尖企业正是采用了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才通过不断创新获得巨大成功。
控制与自主。传统管理采用严格的工作时间,采用层级化、KPI考核等管理制度,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信息不是壁垒,当一线比上层更能洞察需求,当一线更能敏锐察觉市场变化,当一线已经能够吸纳用户参与全流程,传统的分工、流程、科层、考核将束缚人才的手脚,人才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正在转型的领先企业也一直用新的管理体系来提高对互联网的适用性,比如由于市场变化太快没有办法设定KPI,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取消KPI考核,而将不断变化的客户体验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移动互联网造就了个人能力的崛起,与客户连接的顺畅,在“互联网+”进程中的企业应倡行“自由与责任”的文化,给人才以自主,给员工广阔的空间。
雇员与合伙。移动互联时代,不确定性需要人才去感悟,新模式需要人才去试错,信息导致人才更大赋权,于是传统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已经落脚在创新和转型之上,而创新和转型归根到底变成人才的问题――年薪制、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否能够拢住人才,是否事业合伙制才能凝聚人才?传统的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人力资源适配组织,现在是否需要组织来适应人才――雇员或许在未来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平台上的股东制、合伙人制,才能让组织更适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
体系与归零。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互联网思维带来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这一过程充满了颠覆与被颠覆。但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管理格格不入,新的管理需要企业在分工、职能、流程和体系上进行新调整。推动“互联网+”,如果一切不归零重来,或许转型之路仅仅是一场打着革命旗帜的改良活动而已。
共享与保护。传统的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标来控制和保护专有资源,鼓励和保护创新,而互联网却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经济学。正是因为有了安卓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共享,才会有那么多的小米粉丝没日没夜地共同开发新的MIUI;正因为有了知识共享,知乎上才有那么多的知识创造者。知乎在众包书籍的项目中,在保护产权和共享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让所有人贡献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共享;集结成书之后,生产者都具有知识产权。这才是“互联网+”所要认真对待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商业模式将顾客锁定在某处,禁止移动;而新的商业模式允许顾客产生内容,成为商业的救世主,然后反过来去管理好他们。
结构与裂变。移动互联网变革并非简单地改变营销渠道或者品牌建构方式,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机制变化,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人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即组织结构方式。如果转型仅仅是基于营销方式、品牌方式、促销方式等一些表层的变化,而没有整个结构的裂变,那么任何企业转型、产业转型都是镜花水月。但是,传统企业要改造成一个适应互联网的机制非常困难,谁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很舒服的模式,去自宫、去自杀重生。
分工与协作。现有的传统企业管理都是基于传统的经济模式,从小作坊到工业化,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但移动浪潮时代到来,平等、协作成为新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会导致中小企业更有效率。这种模式造成了传统大公司形态的转型,或许需要聚焦在核心模块,让其他的模块和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或许内外部产生协作的新机制。未来,企业科层制将消失,一个大规模协作的组织方式及新的管理将重新构建体系。未来,企业边界将消失,企业将成为平台型的企业。
个性与规模。传统的科学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采用大规模生产,将产品成本尽可能降低,但是,互联网催化了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出现,消费者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规模化产品,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参与到设计、生产甚至销售环节,把此当作一个体验,企业也将此当作一个新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未来“互联网+”的产品或许是“乐高”式积木生产,通过不同的模块组装成不同的产品。
互联网化转型是一件异常痛苦而且极为艰巨的工作,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对体制机制、管理架构、利益格局、传统观念、能力素养进行全方位的更替和变革,而且如果不小心,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整个企业的经营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进行组织重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应该把握哪些要素呢?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持续动荡、纷乱、高度不确定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环境瞬息万变,每一个传统企业都需要找到新的变革原则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从而保证能够在新的时代中与时俱进、生存与发展。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启动互联网敏捷变革、持续提高适应性势在必行。所谓“敏捷变革”,是指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高度敏捷地进行持续的调整,保持自身高度弹性和对平衡的适应性。敏捷变革要坚持清晰目标、持续步进、网状结构、有效可用等四项原则。
清晰目标原则是指传统企业要完成互联网化转型必须制定清晰无误的目标和实施路径。首先要设定战略和愿景,最好的战略应该是大部分员工参与的自下而上、充分交流、充分讨论的,在尊重多样性、冗余性、迭代性和验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自动浮现而出的。其次,要设定变革的环境,对变革参与者和执行者产生激励和震撼,让大多数人意识到必须要改变。最重要的是,要给出清晰的实施路径、勾勒出关键性的步骤,最好有具体的操作指南,而不是假大空的虚无目标。
持续步进原则是指企业在互联网化转型时应采取连续、步进式的变革,小幅度循序式成长。无须所有的人同时加入“互联网+”的工作之中。并非所有的员工都能认可“互联网+”的想法,只需要一部分人“先动起来”。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更改变革的需求,不要固守第一次形成的需求,在变革的过程中要随时做好柔性需求的准备。
网状结构原则是指在变革过程中,要确保高层领导、变革领导、导师和执行人员4种重要的角色采用网状、无隙的方式有效沟通。一方面要善于激励互联网化变革组成人员,给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和支持,包括资源支持、人员支持、资金支持、容错文化、试错机制的建设等。另一方面,在独立的孵化组织形成新的“互联网+”方案和互联网化思路,获得初步的成绩后,要及时回填到层级结构中,并且得到固化。
有效可用原则是指持续提升变革的敏捷性,形成短期、可见、有效的变革成果交付。互联网变革团队就像―个研发中心,有最新的技术、管理、文化方面的成果,必须及时进行肯定和凸显,以维持“互联网+”的进化效果和保持士气,并通过职能的固化、文化的调整让更多的员工接受它。
在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树立紧迫意识、建立人才梯队、搭建运营系统是传统企业应把握的三大关键要素。
在启动互联网化变革时,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战略,不是组织结构,不是文化或者流程,或许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传统企业中人们的行为。改变人们行为的重要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而感同身受的、足够的紧迫感恰恰就是其中之一。与创新自下而上相反,紧迫感必须自上而下,如果不是高层最先有紧迫感,中层和基层干着急也没有任何用处。高层领导必须时刻保持并不断强化紧迫感,让保守、胆怯的心理及求稳的心态不会复燃,不会纠结。只有如此传递压力和紧迫感,中层和基层才会感觉到,才会下决心采取一些行动朝那个方向努力。
以“e袋洗”为例,如果荣昌公司董事长没有强烈的紧迫感,感受到了“微洗衣”为代表的线上洗衣创业型公司对传统洗衣行业的颠覆潜能,那么也无法诞生出“e袋洗”这样杰出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产品。
即使是这位董事长召集公司8位总监级以上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并第一次在核心团队抛出用“e袋洗”产品进行020转型的想法,也依然遭到反对。
基于公司最高层的强烈紧迫感和转型要求,以及推出“e袋洗”的坚强决心,并且公司高层中多数是与董事长一起打拼多年的“老战友”,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碰撞,大家最终表示愿意支持他的决定。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变革,需要多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互联网化人才,需要复合型的领导,需要绝对支持的高层领导,也需要资源集中的指导团队和逐步扩大的志愿队伍。只有建立了坚强的互联网化转型梯队,才能完成互联网化变革使命。
选择复合型的领导者。互联网化变革的领导者应该是实现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人,或许不完全是互联网领域的人。因为从传统行业去了解互联网行为并非难事,但是从互联网行业去了解传统行业绝非易事,一个传统行业的专家,没有10年、20年对一个产业的浸润、思考、试错,想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唯有从传统产业出发,进行“互联网+”才是最终有效的解决方案。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整体互联网化的创新方法,不仅能做出具有移动互联性和功能的产品,而且拥有关于市场认知、思维重构、分销渠道、财务领域甚至整个组织的创新方法。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找出市场需求变化的驱动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点,重新定位企业研发战略、财务战略和管理战略;能培育互联网化变革的组织环境和文化;要有对抗传统势力的能力,能获得高层与大部分中层的认可,并与企图安于现状、试图维护既得利益的势力进行有效抗衡;必须有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激励方式,激发互联网人才的创造性……在工业革命时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CEO或者领导者,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更需要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领导者。
绝对支持的高层领导。由于互联网化创新不是按照企业内部的传统原则、规则、流程行事,如果失去高层领导的绝对支持,是绝对难以成功的。这种支持体现在高层领导对创新的态度上,如对试错文化的态度,对薪酬的态度等;体现在高层领导必须花大量时间、精力扩大视野、学习并充分了解互联网化变革的方向及其业务;体现在高层领导要破除传统产业中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确保变革进程中所需的资源配置,确保对新业务的资源支持和流程变革推进。
资源集中的指导团队。传统企业在造就高执行力管理的同时,也同时造就了官僚化。人们非常担心互联网化变革会改变现有的科层结构,失去权力和地位,所以顽固的、守旧的势力迟早会成为变革的阻力。因为除了高层支持外,还要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变革同盟,起步阶段可能只有一两个人,但在进展过程中,加入这个阵营的高层、中层甚至基层人员应该越多越好。同盟团队不仅要担负起领导互联网化转型变革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者、转型的指导者。
逐步扩大的志愿者队伍。这场战略性的转型是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要吸引对此感兴趣、有互联网根底、支持互联网转型的人员加入这个团队。他们或许是某些部门中的普通员工,或许是管理人员、培训人员、宣传人员,只要关注和支持这种变革的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加入梯队中。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岗位,如果有能力或利用工具把他们组织成志愿者团队,通过网状的工作社群,号召他们加入互联网变革中,创新一些新的制度和流程去引导、激发他们的热情和领导力,他们将成为整个企业互联网化变革的先锋队、宣传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者,也将是一股强大的、战略性的、有生的变革力量。
在进行互联网化变革中,如果完全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全面改革,问题太多,千头万绪,理不清剪还乱;如果坚守现有的结构、流程和文化,又恐错失发展的机会。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第二套经营系统。
这套体系犹如谷歌+沃尔玛,谷歌注重高度的敏捷性,旨在提高快速变化的环境适应力,能够抓住新的机会创造出新的产品;沃尔玛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产业结构中取得最大的竞争力。这两套系统的同时运行,有利于新的系统摆脱原有的制度和运营流程制约。
组建区隔于原系统之外的互联网化体系,专门用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战略的设计和执行。采用灵活的网状结构以及一套完全不同的流程,使之更加符合互联网化变革的需求,让现有系统更灵活、更迅速且更有创造力地做出反应。
这套体系与原体系分工明确,原有体系注重渐进式的创新,保证现有经营业绩的完成与稳定;而新的体系注重互联网化的颠覆性创新。这套体系能通过不断的运行、试错、成功、固化,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改良传统的组织结构,直到整个组织都互联网化。
1999年6月30号,对星巴克CEO兼董事长Howard Schultz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堪的时间之一。
当时这位公司创始人兴冲冲地向外界宣告这家销售咖啡饮料的公司正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门户网站、在线销售咖啡和厨房用品、向一家在线万美元……
结果星巴克股价当天应声下跌15%。投资者不能理解一家卖咖啡饮料的公司为什么要如此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术,不菲的投入也把他们吓坏了。Schultz对媒体承认“我在这件事上摔了跟头”。
直到2012年8月Schultz掏出2500万美元坐进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董事会,外界才发现,Schultz从未放弃过为自己的公司加入科技基因的努力。
经历过当年的难堪之后,他学会小心翼翼地低调推行星巴克的改造。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除了建立起电子商务体系外,还非常积极地拥抱移动互联网。
星巴克在2009年就推出了手机应用客户端。去年1月在美国市场推出手机支付后,截至今年7月交易数量已达6000万笔,每周通过手机支付的订单超过100万笔。Schultz希望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个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星巴克。
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找到一家不提供手机应用或缺少社交媒体战略的大型公司,但星巴克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营销已经领先于零售业的同行。如今星巴克不仅成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最大的零售公司,其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社交媒体也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公司。
Schultz如此迫切地向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和社交网络营销转移,原因很简单――顾客在哪儿,星巴克就去哪儿。更何况新技术能把咖啡店内外的顾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前星巴克可做不到这些。
较之以往,新方式让星巴克得以与自己的顾客们建立前所未有的牢固关系。掌握着顾客的消费习惯、口味喜好等数据,将使这家以兜售用户体验闻名的公司获得非比寻常的优势。Schultz正努力将星巴克的大量营销举措迅速采用新时代的数码方式。移动支付只是这个庞大计划中的一部分。
Schultz敏锐地预判到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和手机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他意识到必须把这个时代特征迅速融入到星巴克的产品和服务之中。
于是星巴克开始为了跟上时代而转变的行动。星巴克中国区副总裁Marie Han Silloway说:“数字化营销完善了星巴克体验,让顾客感受到‘星巴克就在身边’。”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幻莫测,企业成长周期缩短,环境剧烈变化,战争形势形势越来越紧迫,不转型等死,转型又貌似找死,所有有转型欲望的企业都陷入无比纠结的困境。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适当的节奏进行斩钉截铁的转型,如何处理传统业务与转型业务之间的关系呢?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企业在进行互联网化转型时应把握以下6个要素。
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形态通常包括直线制(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直线职能制(以直线制为基础,职能部门参与管理)和事业部制(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传统的组织通常采用金字塔科层模式,即所有决策从上到下,需要正式的流程和完整的文件来决定岗位、任务和职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绩效必须进行评判,每个层次的管理必须严谨。
而在互联网化时代,需要消除层级观念,发挥群体智慧;需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实现创新和进化;需要推动探索一发现一验证的精益创新和快速迭代;需要基础层面的沟通和执行更加高效。以科层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在急剧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必将拖累企业的发展,只有扁平化、网络化、垂直化、分权化、民主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组织结构才能确保企业高效灵活运行,才能极大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见图3)。
因此,面对开放性创新的需求,传统企业需要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员工、顾客共同创造价值,将内部自组织和外部平台模式相互联系。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为一个个节点,呈现网状结构与外部相连,通过连接人才和市场直接刺激内部全员创新,通过内部市场化和市场内部化寻求外部资源的吸纳和平衡。
传统企业所中意的是高度专业化的员工和高度执行力的团队,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真正需要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度创新性而非执行力,高度学习敏锐度而非高技术、高专业,尤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的人才。善于总结教训、不断试错并灵活调整策略的管理者,敢于做出决策并具备英勇无畏的管理勇气的领导者,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往往会为企业所需要。
不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激励体系也发生了更为重大的变化。在过去,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在互联网时代,真正让大家爱上工作的动力因素是: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因此激励和释放员工的激情、热情和才能变得无与伦比的重要。
对于互联网化转型的人才,合伙人机制很可能取代职业经理人机制,成为知识拥有者建构自身舞台的主流范式。正如乔布斯所说“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把大约1/4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如果只有一群散兵游勇,缺乏创造力、缺乏敏感度、缺乏勤奋,互联网化的转型就会死在起跑线上。因此选择一位合适的领导非常重要,他将成为互联网化转型的主要支撑,一个人才或许就能颠覆一个产业。
参与互联网化转型的员工,是知识型人才,深受互联网价值观熏陶,他们渴望得到赞扬,渴望对知识成果的认可。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当代18~24岁年轻人对工作更看重是否有意义,而对是否高工资视为其次(见图3)。此外,他们对细节极其敏感,对合作却相当迟钝;崇尚互联网文化的民主、开放,对纪律、严谨非常厌恶。因此如何去管理他们,成为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重要课题。
建立适当宽松、平等和更加民主的环境。互联网的员工天生就是玩家,而不是小兵;天生是自主的个体,不是机器人。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复兴。因此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民主的环境是提升员工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激发自我、贡献比资历更重要的意识。“互联网+”时代,自我选择而不是强行分配任务,自我定义组织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源自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部的经济刺激将会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和贡献精神。此外,将传统企业的传统权力移交到员工手中,让他们依靠自身的判断力和主动性,对市场的变化、创新的速度进行敏锐的反馈,以此获得成就感。
保持对成果的关注。及时关注知识工作者的成果,使他们有机会和时间,向他们的朋友、家人、消费者展示其成果,如同小米赋予工程师的荣誉一样,能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动力。此外,对员工开发的数据(除保密数据外)高度透明,让员工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贡献和其他团队的排名。为每个员工公布公司的战略目标,并与员工个人目标结合。
用游戏化思维激活管理。当工作让人觉得是在玩的时候,人才会创意无限。人只有在享受乐趣时,热情、想象力、创造力才会释放,才会蓬勃而出。在移动互联时代,最成功的企业或许是那些学会将工作和娱乐的界限划分得不那么明显的公司。在移动互联时代,游戏化思维可以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创造性和与他人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协作性,以及在不确定性的未来中探索和迭展的兴趣。
很多人说互联网企业“没有KPI”。实际上,在移动互联时代,绩效考核继续存在,不过产生了一些变化。谷歌没有KPI,但是有OKR,它的主要核心是目标和主要成果(Object and Key Result)。每一个员工设定自己的目标,并设定一系列的主要结果。小米公司也是有KPI的,只是并非以财务指标(如销售额)作为目标和考核指标,而是以客户对产品的体验满意度为指标,如手机维修1小时完成、配送速度在2天之内、客户接通率为80%等。互联网企业即使有强大的KPI考核,也无法避免知识工作者“人在岗位心在外”,也无法考核员工的伟大创意价值几何。
一个传统企业如果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与消费群体产生更多的接触面,从产品开发到,从销售到改进,形成一个消费者参与的闭环,将绩效考核面向消费者,那么便能很成功地扩大消费者的体验面,从实体产品上升到服务产品,从服务产品提升到体验产品,从盈利导向改变为成长导向。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就是生产者,不仅仅希望参与产品的购买和分享环节,也希望介入生产环节。当顾客全程参与价值链的所有环节时,顾客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企业与顾客的共同创造,企业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消费者及其消费趋势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费者已经演变成品牌的创造者。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可以参与的集体活动,现在的创客作为消费者也作为生产者,已经逐步从外部的社会化演化为内部的工具化。当企业员工和外部创客联合在一起时,其产生的创新效率和生产力足以让互联化转型中的企业迸发出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比如宝洁公司,将开放式创新作为法宝,其50%的产品创新内容来源于外部。其研发部旗下建立了“联系与发展”部门,主要负责与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大公司、中小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合作研制产品,同时借助在线技术转让和InnoCentive匿名技术需求,或者出售内部研发成功但未能投产的技术。宝洁在开放式创新的基础上,成功融合互联网而成就了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进程中,没有模板可以套用,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吸取,很难在起步阶段就能预测到未来几年的情况,也根本没有办法一开始就走对方向。如果要转型成功,根本不可能依靠最初的设想、战略或规划。成功取决于不断试错,直到找到一个有效的路径和方法,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化转型的道路上,应该更为广泛的去探索、去试错,在运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
在移动互联时代,由于环境的变化比规划的速度要快得多,你根本不知道你做的东西用户是否喜欢,只有让市场检验,然后不断完善,发现问题立即迭代,才有可能成功。所以传统的面向未来的五年规划性质的战略已经失去了意义,需要一年时间的完美规划并且五年中毫不动摇实施的时代已经远去。
当未来的方向高度不确定时,战略的制定就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传统的管理,被管理者是按纪律、制度和体系完成高度执行力的工作,而移动互联时代,如果没有容错文化,不具备包容多样性的文化特征,不鼓励质疑和变革,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就不会存在,也无法激发员工对转型的关注和共同参与,转型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此外,互联网化转型还具有三个特点:转型的速度比质量更重要,转型的行动比论道更重要,转型的好钱比坏钱更重要。创新是一项概率游戏,企业做得越多,越有机会获益,所以不要力求做完美主义者,将产品原型先扔出去,用起来,让别人给反馈,然后再快速进行调整,融合到新版本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不断地让产品功能丰满。成功取决于不断的实验,实验是创新的关键,实验的次数越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在转型中不要一开始把所有的钱在最初的策略上,等到发现策略错误时,已经无法挽救或重新开始了。在转型起步阶段,以最少的资金找到一个可行的策略,等待企业慢慢成长,这种情况是“好钱”;在最初策略投入的钱越多,越容易把企业推到悬崖边上,越想立即挣到快钱,这种情况是“坏钱”。
在互联网时代,当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消费者为一项有价值的事业、工作或产品聚合在一起的时候,而且这个自组织所产生的成就能够分配给每一个参与者的时候,热情会蓬勃而出,这样的自组织就是工作社群。
工作社群的领头人是在组织、酝酿、执行创新产品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他用自己的专长、经验、工作声望去吸引追随者,领头人无须通过选举、授权、安排产生。领头人利用其影响力,营造一个共同目标和价值观下的合作、创新、共享的环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节点与节点的协作,调动每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当企业的组织战略变成分布式、扁平化、网络化,每个人都能面对市场,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企业边界就会模糊,一个个工作社群就能在一个大企业的资源平台上形成社群类的组织架构。当企业的资源平台是一个紧密联系消费者的架构,又是一个开放性创新的系统时,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就具备了组织上的基础。
传统的企业未来将演化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因为企业掌控某一核心能力,在利益共同体里,吸引并组织大家在一个价值链上共同创造价值。正所谓十亿美元做公司,百亿美元做平台,千亿美元做生态。未来考验企业的不是其单打独斗的能力,而是与整个生态的协同能力。
在这个生态中,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竞争力,不仅仅生态帮助自己成长,自己也为整个生态做出贡献。因为生态的存在,企业自我控制命运的能力将不断下降,更多依赖于生态的生长,而没有融入生态或营建生态体系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将处境尴尬。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可以转向平台型发展,利用平台已有的优势,广泛进行合作伙伴间横向或纵向的合作。但是如何造就一个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平台,这才是重中之重。在企业边界不断突破的情况下,如何突破组织的力量,吸收可以吸收的资源,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抱团的一个个生态圈,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进化和互联网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美国戈尔公司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该公司主要利用含氟聚合物(戈尔拥有独特的聚合材料――聚四氟乙烯)作为发展的基础来研发各种产品。其销售网点遍布全球,曾荣获“全球最佳跨国职场”称号。戈尔公司的原则是“由听得见炮声的人和靠近战场的人做决定”。作为一家典型的B2B公司,在某些产品方面能够做到提前一年就进入市场并占领先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戈尔公司如薄煎饼一样扁平。它没有管理层级和组织结构图。几乎没有人拥有头衔,没有人有老板。正如在全食超市,戈尔的核心经营单位是小型的、自我管理的团队,他们拥有两个共同的信念――“赚钱,快乐”。比尔・戈尔构想的公司是“网格状”的,没有像梯子那样的层级。而在网格结构下,同一层面有多元的节点,有密集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使得信息可以流向各个方向,不需要中间层的过滤。在网格结构下,你为你的同级工作,而不是为老板,你与你的同事合作不需要“通过特定渠道”。
戈尔独有的“小团队工作制”极大地缩短了繁锁的审批确认流程,下一步该如何决策通常由同事自己决定。扁平的组织让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这为快速决策提供了基础,而网格状的工作模型也为准确决策打下了基础。
在面临新的商业环境时,企业转型分两种:被迫转型和预见性转型。通常来说,能够做到预见性转型的企业凤毛麟角。当企业有非常严密的管理体系时,将很难发生预见性转型,因为企业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可预测的风险上,一旦不可预测的风险来临,企业将完全措手不及。
移动互联网大潮带给传统企业一个非常痛苦、非常艰难的抉择,要么依然防守着、捍卫着成就了自己、又在新的商业环境下束缚着自己的商业模式,要么拥抱互联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核心利润业务被自己无情地干掉。不仅原有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被无情地白宫,而且内部的管理体系也需要重新变革。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需要正视艰险抉择,需要摆脱创新困境。总的来说,传统企业面临以下创新困境:
对互联网思维重构视而不见,随之导致增长出现严重停滞的最主要因素往往来自“优势地位的束缚”。因为传统企业以追求效率为中心,以科层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已经根植人心,这是制约和阻碍互联网化转型的重要因素,而且成功的优势地位会蒙蔽人的双眼,束缚人的手脚,没有意识去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在互联网化的创新上。
传统企业因为牢牢地占据优势地位,与竞争对手相比,对消费趋势的进化、对外部环境的演变反应更加迟钝,互联网的创新变缓。当察觉危机到来的时候,所做改变太少、改变时机太迟。当“互联网+”新兴细分市场的突破性创新不能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使得大企业在创新资源分配上很难将足够的资源集中在细分市场和小型市场的开发上,导致突破性创新的动力不够。而这些不被传统企业重视的“互联网+”小市场和创新项目,在移动互联网的催化之下,极有可能发展成大市场、大项目。
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化创新成功率不高的原因在于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个战略的根本不同。对于持续性创新,企业有章可循,大多数创新管理人员都知道如何依据切实可行的分析和规划来开展创新活动。但是对于高度不确定的互联网,催生新市场的颠覆性创新,是无法用常规的市场调研和常规的策划眼光来进行解读和预测的。
在传统企业中,越是高层越是拒绝改变,越是听不到一线的炮火;有些传统企业虽然意识到消费者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但由于优势地位的束缚,没有启动与变化同步的互联网思维变革创新,自然就出现发展停滞了。
导致不能互联网化的第三大问题是创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失灵。比如,企业给了创新工作和创新产品一定的研发和市场倾斜,但创新激励机制是一套,薪酬奖励体系又是另外一套。尽管领导的创新战略是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但是真正在资源倾斜时,却发现线下传统渠道比线上渠道容易出业绩得多,这样为保证老产品、老渠道,在研发、市场、营销、考核上,会抵触突破性创新。当传统企业创新管理出现失灵、创新止步不前时,新生企业却逐渐发展壮大。重启互联网化创新流程具有投入期长、反馈慢、回收缓的特点,发现互联网化失灵的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补救和挽回需要更长的时间。
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保留一直是一些传统企业引以为豪的战略优势,公司的人才留存率非常高,但这恰恰成了很多传统企业出现发展增长停滞的主要因素。传统企业的老板面临着互联网转型的人才难题。在以执行力为主导的传统企业,很难产生适应高度不确定性、以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化转型人才。如何内部储备、产生这些人才呢?管理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塑造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次项目的失败、一个新领域的工作,都能提升管理能力。
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并非是将互联网的人才、文化引入传统产业,嫁接到传统产业。更重要的是,应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植入适合转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并且能够不断引进、探索互联网的知识和方法。传统产业+互联网或许比互联网+传统产业更为有效和适合。
从传统企业来看,组织结构复杂,对形势判断失误,对消费趋势变化反应冷淡,包括导向、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未适时调整都被视为阻碍互联网的原因。很多企业在年度发展战略中,屡次提到互联网化的问题,但在考核体系中,却仍然用传统方式进行考核,这是一只庞大的拦路虎。
绩效评估指标需要根据互联网化的战略、趋势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其中包括政策导向、竞争力评估指标、创新评价以及财务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确保关键评估标准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如果在确定互联网化的战略后,不投入与互联网化目标相匹配的资源,也不投入人才和才能,那就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传统企业非常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方面错把技术进步当做互联网化转型的全部,另一方面把互联网化转型作为普通的变革。不要以为技术领先就是全部领先,因为互联网技术是可以学习到的,互联网人才也是可以招聘到的。
事实上,能够让谷歌脱颖而出、出奇制胜、与众不同的并不是其技术的领先或者是商业模式的领先,而是其持续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不断进化的管理基因――极度扁平的结构、节点与节点顺畅沟通的网络状态、对创新认可的企业文化,以及对创新项目多样化的生态。
每一个传统企业都在谈论创新,但是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符合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的新要求呢?具体来说,企业是否具备了互联网化创新流程方面的条件,是否将人力、资源、原材料、信息以及技术转化为符合互联网化的要求?是否对于互联网化创新作出优先决策的原则,是否对于延续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都给予同样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冒险意识,敢于鼓励失败、鼓励尝试?
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面临着要么被颠覆、要么去积极面对的艰难选择。面对这个巨大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对所有产业而言,谁能抓住这一轮新的趋势,率先成功转型升级,谁就能拥有新的未来。面对创新困境,传统企业应该如何突破呢?
在移动互联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戴尔这些行业的领导者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落伍者,而极具创新精神,没有对传统优势形成依赖的新贵们,如小米、特斯拉等,在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价值链上起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了传统企业。
在“互联网+”时代,要想保持成功,应该卸载曾经不管多么成功的思维模式,快速切断对传统优势的依赖,包括卸载传统的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体系、传统的产品价值链条,卸载过去的成功和过去的充沛资源,重塑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大胆变革和创新,挣脱创新者的困境和枷锁。
在公司的组织层级中,越是高层越倾向于拒绝承认那些令人不安、变化的信号,而这些市场变化中蛛丝马迹的信号无疑是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化进化的信号,也是“互联网+”的启动点。能够产生互联网化创新的地方,也往往是消费群体变化的地方,更是增长点。核心信号的评估在于三类顾客群体:零消费者、未充分满足消费者、过分满足消费者,其中第一类群体的市场往往会出现破坏性创新,第二类群体的市场以延续性创新为主,第三类群体的市场以低端破坏创新和替代性创新为主。
传统企业永远不要幻想并企图从正面进攻占据互联网绝对优势的竞争对手,而应该在其弱势、侧翼、产业的边界进行抗击。
重启互联网化的创新驱动主要看两个因素:是否具备动机,是否具备能力。动机即愿不愿转型及为何而转型;能力即获取创新资源,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并提供给消费者的能力。当传统企业具备互联网化的创新动机和能力时,进程就会加快,创新就会出现,否则创新就会受到抑制。
一个行业和企业的价值观或者企业文化是否将互联网化创新的因素植入其中,对于实现“互联网+”创新驱动重启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创新驱动流程必须针对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或者解决特定任务,为此专门设计的流程才会有效运转。对于“互联网+”和互联网化的业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验证,在验证之后要迅速进行更多投入,然后快速推进市场,所以这个流程是全新的流程。在探索阶段,需要进行大胆假设、多次测试、严格筛选,并将其落实到更为周全的决策流程。在执行阶段,若找到了可行、清晰的策略,就需要严格执行。
此外,要尽快培养互联网突破性创新的管理人才,着眼于“新的角度”、“勇于接受挑战”、“从错误中学习”、“快速的需求并利用反馈”、“学会提问”等素质的培养,使得突破性创新的成功概率最大化。
如果互联网化转型的创新和变革项目与传统项目在同一组织,那就会与它们进行优先顺序比较,很难冒出头来,如果回报率、利润额和传统项目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较,一定会死翘翘。“互联网+”的发展是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若要成功转型,就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一个隔离于母企业传统文化、流程的组织。
对于想要继续坚持延续性创新,但颠覆性创新又没完全形成时,最好的办法是设立一个独立机构或独立单元,专门面向颠覆性创新独立展开新业务,让两种创新各行其道。
对于想通过颠覆性创新来成长的企业,也许无法摆脱延续性创新的约束,就需要另外一个平行的流程为潜在的颠覆性创新开道。
只有当传统企业的结构和品牌、架构无法面对或者不具备推动颠覆性创新的时候,创建一个独立的事业组织才有意义。
在移动互联时代,商业模式随着技术、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行为的改变,无时无刻不在重构和迭代。当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并非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所独有的时候,传统企业的绝地反击就开始了。传统企业杀入互联网领域,借助固有的优势,至少比互联网公司所需要时髓的双边市场更具有竞争力,因为它只需要构建单边市场即可。
在互联网不断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越来越依赖平台型的产品(如电商、团购、搜索引擎)来搜寻或采购产品。传统企业被网络平台的各种认证、导流、促销费用压榨得喘不过气来。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有了新的策略可以选择,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互联网化转型,将原来属于自己的用户逐步带回到自己的领域。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竞争对于传统企业更有利,当多个平台竞争时,传统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利位置。只要能聚合客户,提高黏度,提高服务,即使平台再小,传统企业也能占有不小的市场。
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航空公司,南航的旅客运输量、航班数量、飞行小时、航线数目、机队规模在国内航空公司中均排前列,其官方订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南航的微信在2014年也已经有了接近200万的用户,很多旅客都通过微信查航班、办理值机、查询延误信息等,而且南航的业务部门也非常注重微信的应用,连特价宣传也在微信上实施,甚至将呼叫中心的一些业务都放到了微信平台上,以使乘客可以更多地通过微信呼叫后台的人来解决问题,从而降低短信、电话的费用。
但是,微信只是南航五大服务平台之一,是继短信、呼叫中心95539、网站、App之后的平台,而且旅客有的喜欢用微信,有的喜欢用App,有的喜欢用电话,因此每一种渠道对于南航而言都很重要。
不难发现,本届两会上,不仅使互联网行业热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有代表提议希望“互联网+”这种生态战略能够成为国家战略。无疑,2015年“科技互联”将成为引领各行业发展的新坐标。
就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小米CEO雷军便在微博写道,“找到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官方解释。”随后附上长微博解读。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殊不知国内“互联网+”这一理念的最早提出,其实是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这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马”(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
只是,彼时,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看法。在他看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深度融合的行业。
不过,总理口中的“互联网+”概念已经远远超越马化腾所提出的“互联网+传统行业”,而是互联网“+”任何领域,如“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等。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坦言,“此次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计划与我们多年来所研究的模式不谋而合。”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对此,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也进一步予以明确,他援引一个段子诙谐说明,“邮政行业不给力,顺丰就应运而生;银行不努力,支付宝就替他努力;通讯行业不创新,微信就抢先发展;出租车行业不改革,滴滴快的就创新谋变。”
刘兴亮表示,正因一些传统行业的落后,才给互联网公司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从而倒逼传统行业提高效率,加快创新步伐。
毋庸置疑,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将培育出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刘兴亮肯定地说,“毫无疑问,未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会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这一切将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在刘兴亮看来,互联网不再单单是一个产业,而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小分子,成为改造所谓“传统”的转基因。
另外,“这一利好政策将促进电子商务及B2B、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张周平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电子商务的结构构成中,B2B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政策刺激,B2B电商企业有力助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势必将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然,刘兴亮还进一步指出了“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以致最后的“智能化”。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互联网+通信”成就了如今火遍全球的微信,“互联网+零售”就是当前拥有超亿级用户的天猫淘宝……
“对绝大多数传统企业而言,无法依靠自己内生地完成这些变化,只能借助外力――互联网化的冲击或改造,从而真正获得‘普罗米修斯之火’。”刘兴亮强调。
但张周平认为,“互联网+”真正惠及芸芸传统企业之前,那些为传统企业提供转型服务的玩家们,才是夺取“互联网+”红利的先锋。
对此,刘兴亮补充道,“互联网+”是把互联网(不管是思维还是工具)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实现跨界,“但单就云计算、电商服务这两大中介领域,短短几年间,大浪淘沙。”
当年,全国各地云计算公司、云计算基地并起,如今剩下阿里云一家独大;电商服务商更是借势迸发,如今却只剩下商派等少数玩家……
“‘互联网+’的向导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自己,否则,被淘汰便是时间问题。”刘兴亮建议道,像阿里云为华大基因提供基因测序的计算能力,“这是云计算的基本优势,但这还不足以排除友商的竞争。”所以,阿里云才努力营造基于云的数据分析生态,引入更多第三方,挖据各种新兴的分析工具、优化算法,由此,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
此外,张周平还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传统企业在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管理体系上都需要不断改进升级,就像移动互联网普及下,企业仍需保持与消费者的有效连接,并围绕消费者重塑关键商业元素,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转型。
确实,眼下互联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从经济形态到社会形态,这种变化展现出革命性的特征。“中国有着6亿多网民的庞大群体,这便意味着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之大,未来所能创造的潜力及拓展的空间更加巨大。”
海尔总裁张瑞敏经常说:“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都构不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用户才拥有核心竞争力。”生产产品的地方在工厂,创建品牌的地方是在心智。品牌定位不是从工厂想制造什么开始,而是从用户的心智开始,你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用户的心智中缺什么?然后用一个词表达用户的心愿,例如:沃尔沃用安全表达了用户对汽车的向往。
雷军在他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里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极致。《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奉行的极致是:“死磕自已愉悦大家”。他认为极致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超越用户预期。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做得很好,但是没有超越用户的想象,那么也不算做到极致。
前不久,猎豹CEO傅盛受腾讯邀请在做闭门演讲《互联网时代的4个趋势变革》时指出:我在公司内部不断讲要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款简单的产品、把管理目标做得足够简单。为什么要简单?简单的穿透力是让用户能够花很低成本就认识你。简单才有用,否则传播不出去。如果大家都不认识你的话,那么你将无辜的淹没于信息的大潮。
著名营销大师、“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在其畅销书《22条商规》中,提出的第二个定律就是——品类定律:“如果你无法在现有品类中成为第一,那么就创造一个新的品类使自己成为第一。”大多数人都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阿姆斯特朗,但没有几个人能知道第二个、第三个登上月球的是谁。奥运会上无论银牌或铜牌打破了多少纪录,只要不是第一,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所遗忘。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明道大会对于未来的商业世界,总结为四个趋势:1、一切商业都将互联网化;2、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3、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4、一切流行都将城乡一体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是基于人格魅力带来的信任与爱!是品牌的去组织化和人格化!
用户可能会排斥广告,但大都喜欢故事。故事开辟了品牌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双方不再是买卖关系,而更像讲述者与倾听者。用户也喜欢在朋友中间分享故事,无形中成为品牌的帮手,使品牌获得口碑效应。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产品的背后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群,那么这个产品肯定是缺乏魅力,要么是功能不够极致,要么是用户无法在你身上进行角色代入。将来的品牌是一定需要依托于粉丝的,未来的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死。因此,品牌某种意义上就是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所以无粉丝,不品牌!
21世纪以来一个个倒闭、衰落、已呈现颓势的公司,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曾经的庞然大物竟然如此弱不禁风。他们倒下的原因有很多,但速度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没有倒下的企业并不代表就不存在问题,只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倒下的下唯一理由就是他们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同行,他们懂得在奔跑中调整姿势。
当越来越多的个人数据、信息以及行为变得更易于获得和统计,使得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变得更加容易。用户行为的信息曝光所产生的收益在前端表现为精准营销;在后端的表现则让基于用户行为的产品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在碎片化时代,面对受众的碎片、媒介的碎片、传播效果的稀释,大众传媒市场正在瓦解成一个一个“碎片”市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聚合碎片成了当务之急,怎样才能整合企业的所有营销传播行为,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出同一个声音。
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玩的就是一种“榴莲精神”——喜欢的会爱到骨髓,不喜欢的会完全无感。人们根据品牌偏好会形成不同的小圈子,不同的社群。每个消费者都可能和素未谋面的消费者在某个购物社交网络中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的消费主张,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消费社群。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对快乐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早在十年前就预言,在日渐趋同化的市场环境中,人们对商品内在的娱乐需求将日渐成为消费购买的主要理由之一。现在人们对消费的要求不是“你能为我做什么”,而是“你怎么能让我开心”。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生活发生显著性转变,引入社会变革。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还是将运营重点放在产品生产及实体店铺销售上面,并没有认为是互联网在企业运营内作用。虽然大部分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企业在产业互联网下进行战略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然趋势。
产业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企业之间的结合,传统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战略转型。产业互联网是一种全新运营模式,对企业战略转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企业在传统发展建设过程中,内部管理机制基本相同,企业最高管理人员发出针对性命令,该命令逐渐传递下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内,企业传统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建设需求,企业基层工作人员为信息最开始接受人员,但是企业最高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对市场信息了解。网络信息在传递下,企业不能将发展局限在技术创新范内,管理体制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信息平台及网络技术快速普及过程中,市场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突破时间及空间的约束,用户与企业沟通更加方面。企业管理工作应该由基层进行转变,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了解市场变化情况,企业变革不应该由企业最高管理人员所决定,而是企业内全部工作人员都应该为企业变革提供针对性意见。在产品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工作人员都应该是企业管理人员。
社会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更加青睐于简化产品,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十分忙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已经不希望所应用的东西十分复杂。就以苹果系列产品而言,苹果系列产品外观较为美观大方,操作时间简单,得到了社会大众高度关注。产业互联网内,信息传递类别显著增加,怎样在众多类别产品内吸引更多消费者,简约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持追求极致观念,积极与用户沟通交流,了解用户实际需求,进而对产品设计进行创新。
企业所需要应对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上面,在产品互联网背景之下,企业竞争对手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对手对企业并不处于相同起跑线上,这些对手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在最短时间内在市场内占有一定比例,缩短企业在市场内占有份额。因此,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对技术进行升级,提高对产品设计关注程度,借助互联网销售模式,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销售推出,提高用户对企业产品认可程度,进而提高自身在市场内占有比例,保证企业在网络市场内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保证企业战略转型顺利落实,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互联网与企业整合过程中,最为显著优势体现在产品优势上面。传统企业发展时间较长,在社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产品销售体系已经十分完善成熟,能够有效满足客户对产品需求。除此之外,企业所销售的产品直接面向客户,能够及时了解客户实际需求,提高优势服务质量,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无法做到的。传统企业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互联网企业所并不具备的,在企业管理及运营上面都呈现出显著优势。企业要是能够将自身优势与互联网相结合,能够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战略转型。
传统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及管理上面都已经十分完善成熟。因此,在产品互联网时代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首先,企业互联网人才数量有限,网络技术发展滞后,对企业战略转型造成严重影响。大部分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专业人才数量都较为有限,互联网运营经验十分有限,也就是在实体店运营过程中,网络人才数量也十分有限,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发展观念较为陈旧,尚未认识到互联网重要性,依旧应用传统运营模式。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可知,我国互联网经济在国民经济所占据的比例较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良好发展空间。在近几年,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比例显著提升,基本上与发达国家相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逐渐完善过程中,我国互联网经济挣扎逐渐完善。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企业发展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好发展机遇,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介,将自身产品在海外进行销售,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了解更加丰富的市场信息。在产品互联网时代内,企业所拥有的发展机会相同,企业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介,按照自身所生产的产品,提高自身运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吸引专业人才,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生活模式已经发生本质性转变,借助互联网平台,大部分新型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对于传统企业运营而言,对传统企业战略转型造成严重威胁,人们开始逐渐通过互联网平台满足自身日常实际需求。例如,目前电子商务平台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对零售企业运营造成严重冲击;通信软件在逐渐完善过程中,传统通信企业运营受到严重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企业在发展建设中所面对的威胁并不是来源于竞争对手,而是产品互联网背景内,市场内替代者数量显著增加,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同时人们也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对企业运营根基造成直接性影响。除此之外,网络市场内替代者在运营上面,在传统企业运营成本上面具有十分显著优势,产品销售价格更加低廉,销售途径灵活性较高,销售更加便捷,企业价值受到严重冲击。
企业战略转型所面对的威胁是从未遇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将运营重点放在市场信息了解上面,吸引更多互联网人才,按照企业自身运营优势,深入挖掘市场内新型事物,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产品销售市场,满足时展需求,保证企业战略转型顺利落实。
按照上述对产品互联网下企业战略转型态势分析可知,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掌握互联网市场机会,借助互联网平台作为媒介,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内影响力。企业战略转型应该将目标放在互联网和线下结合上面,让企业运营有关人员全部参与到企业战略转型内。
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之下,企业战略转型需要漫长发展历程,但是对于企业运营又十分必要。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十分显著,在产品互联网时代内,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互联网必定成为企业管理及发展内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未来一段时间之后,新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界限逐渐模糊,都会成为互联网企业。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应该融合互联网思维,完成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应对网络市场挑战,借助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全面推动企业战略转型落实。
[1]欧阳桃花,曾德麟,崔争艳,翟宇宏.基于能力重塑的互联网企业战略转型研究:百度案例[J].管理学报,2016,12:1745-1755.
[2]侯隽.全国政协委员、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将互联网应用上升到国家战略加速传统产业转型[J].中国经济周刊,2014,10:66.
[3]赵国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企业战略的终极蓝图--产业互联网[J].大数据,2016,04:108-112.
[4]谢康,吴瑶,肖静华,廖雪华.组织变革中的战略风险控制--基于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02:133-148+188.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新型金融业务形式,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实现了金融业务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办理,提高了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同时降低了业务服务成本,因此这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很受欢迎,自产生之时就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当前的主要形式有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等,其最大特点就是效率高、准确性强、客户服务成本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现了金融业务的线上交易,简化了业务流程,为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金融业务规模能够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繁荣了金融市场。
互联网金融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平等、协作等特点,在互联网支持下,业务人员与客户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信息更加透明化,信息的分享、公用缩小了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等的差异,使金融交易更加公平。而且在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客户群迅速增长,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金融服务的客户,这就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创新机会。此外,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为金融业务提供了更好的客户服务平台和风险控制环境,提高了金融业务办理的透明度,有效控制了金融业务的交易风险,优化了金融业务发展的环境。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证券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融资、融券的网上交易为投资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也使金融业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于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应立足长远利益,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证券行业的发展有利有弊。
(1)有利方面,第一,证券交易的虚拟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使证券业务交易的收益得到了提高。第二,互联网金融时代促进了网络经济人及经济公司的发展,增加了行业竞争机会,这就使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使针对投资者的证券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第三,互联网基础上金融业务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易,这也促使了证券行业业务的拓展,使其发展不受时间、地域影响,可随时随地的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交易需求。
(2)劣势方面。第一,互联网环境下证券行业的竞争环境复杂,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经济人、互联网公司良莠不齐,市场规范化难度大,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这就容易滋生一些证券投资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线上证券市场的发展。第二,互联网需要强大的技术安全支持,网络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关注的焦点,因此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交易的发展,要确保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公司转型成功,就要解决好网络安全问题。第三,互联网金融时代需要专业的金融人才,且操作人员熟悉互联网运营模式,具有一定的网络业务创新能力,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利用自己的证券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线上客户服务。第四,目前技术条件下,互联网交易的风险较大,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势必增加证券交易风险,不利于证券公司转型后的发展。
首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优势使其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信息资源等,这就为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客户,而客户优势也是证券市场的“生命线”,庞大的用户优势势必推动市场的繁荣、兴盛。其次,互联网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储存、传输、计算能力,为证券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证券公司一笔很大的财富。再次,互联网金融时代业务交易过程自由、简约,结算方式快捷、准确,业务效率高、服务成本低,这就为证券公司的扩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最后,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效的信息处理模式方便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等行为,提升了证券交易的盈利空间,满足了上市公司、投资者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
互联网金融时代虽然为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但也使证券公司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先,互联网环境下证券公司是可以接触到庞大的客户群体,但并不代表它拥有这部分客户,如何吸引客户的关注是繁荣证券网上交易的关键,很多时候证券公司的网络平台交易低是取决于其受关注程度的高低,而非规模大小。其次,互联网是个虚拟的世界,在互联网环境下人更善于伪装,这就致使一些投机者有了更多的机会,也造成了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公司网上交易市场的紊乱,不利于证券线上交易的发展。最后,受传统经营模式影响,证券公司对于适合网络环境经营的业务开发不足,其业务类型需要进一步丰富。此外,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当前仍是线上证券交易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需不断地研究、发展。
首先,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以证券公司为例,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客户开发、客户管理等都优于传统模式,通过线上服务能为广大的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交易,提高了客户对证券交易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客户意见也能及时的反映回来,便于证券公司对业务服务的改革和更新。其次,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公司的服务成本明显降低,公司有了更大的利益空间,效益的提升有利于证券公司的持续发展和业务完善。最后,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客户群体更加年轻化,这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同时,应用互联网的人员的知识层次较高于一般人,这就为证券公司发展高端客户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参与证券交易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化,而证券投资者的理性化更加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公司的转型势在必行,且只有在证券公司成功转型后,才能将互联网的优势最大化,才能创造效益的最大化。
纸媒,顾名思义,指报纸、杂志等利用纸张为媒介的媒体。在古代社会报纸就已经诞生,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纸媒在宣传、传播信息方面在大众的信息获取渠道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但伴随着互联网和便携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信息轰炸时代的到来,公众的信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对纸媒的关注程度逐渐下降,不少行业人士都已经发出“传统纸媒已死”的呼声。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媒体和传统纸媒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探讨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进行成功转型。
传播速度迅捷: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非常快捷,制作过程十分简单。电视受限于节目板块和后期制作,纸媒受限于版面排版和印刷周期,的新闻及时性不及互联网媒体快捷。
信息多样化:传统纸媒的消息形式通常就是图片和文字,电视媒体主要是通过视频和音频,而互联网媒体则具备多样化信息方式,不拘泥与单一的形式,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可以让大众全方位多角度的接收。
信息服务个性化:传统媒体通常是点对面的信息服务,而互联网媒体除了点对面的服务即网站向网民,还有各种推送服务,根据公众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进行不同信息的推送,减少大众在阅读信息时的筛选流程,可以很快的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内容丰富:互联网媒体中的信息包罗万象,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新闻到经济、历史、娱乐、小说、美食、生活小常识等内容应有尽有。传统纸媒受到本身的报纸定位、以及版面设置等制约,内容不够丰富,并且互联网媒体更设置有专门的新闻导航,可以很快速的检索同类信息。
互动性强:互联网媒体读者一般可以在线留言、评论,很容易建立起互动沟通的渠道,但传统纸媒,只能通过读者来信或者是电话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
新闻采访权和记者队伍缺失: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媒体大部分并没有新闻采访权,缺乏专业的记者团队和制作人员,大部分的信息来源就是抄袭,原创性很差。而传统纸媒在历经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专业化的新闻采编、制作团队,新闻原创度高。
权威性和可靠性差:由于互联网的公开和开放性,各个互联网媒体机构为了追求“噱头”和制造“热点”,吸引公众的目光,甚至于编造假新闻,权威性和可靠性差,而传统纸媒会考察新闻的真实性,报道立场公正,在真实性和权威性上远远高于互联网新闻。
没有良好的品牌:传统纸媒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而互联网媒体,由于发展时间短,水平也参差不齐,尚未在公众当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虽然面临着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展陷入困顿,但只要能够及时转变思路,顺应时代积极转型,未来的媒体领域内依然会有传统纸媒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如何进行转型。
传统纸媒应该舍弃大众传播的市场,一极走向高端小众,另外一级通过服务走向社区大众,在经营过程中,部分纸媒由于自身实力和强项不同,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极发展。走向高端,应该学习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在专业垂直领域内通过内容的绝对影响力,体现媒体的工具属性,通过广告或者是内容产品的售出获得收益,继续扮演高端媒体属性。走向社区,要求纸媒不在以面向广告客户为主体,而是直接面对自己的受众,通过提供增值的服务,实现自我的价值。
高端纸媒在内容上向专业化靠拢,力保自身的专业权威形象。行业化、个性化、私人定制、奢侈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低端社区纸媒内容上应该开发本地生活服务,诸如美食推荐、家政服务、租房买卖、超市促销等渠道生活平台,将其开发成为APP客户端,通过报纸的发型渠道进行二维码的推广,开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以服务代替售卖。同时应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新闻采集经验与其它互联网平台广泛合作,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和操作方式。传统纸媒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势必会越来越大,但是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放下包袱主动求变,果断舍弃大众传媒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的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才能成功转型,走的更远。
[1]李晓雅.纸媒“寒冬”里的“逆生长”--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理论浅析百万发行量[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