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转型!中国互联网换活法AG真人 AG真人的网站|行业洞察
AG真人 AG真人的网站龙头企业流年不利,裁员、砍项目成了新常态;中小企业坏消息不断,爆雷的、倒掉的,一波接一波。
1999年,一没名校背景、二没技术实力,但梦想很大的马云,因公司现金流面临断裂,来到硅谷寻求融资。
无数的VC/PE机构、创业者,涌进社交、电商、出行等各个互联网赛道。雄心勃勃地梦想成为下一个马云、马化腾,扬言要将每个传统行业都重做一遍。
中国互联网也因此跑步进入烧钱争霸,以及所谓“降维打击传统产业”的新时代。一批批凶猛烧钱、扩张过度、过快的企业最终倒下,几千家O2O网站平台,最后成了几个重量级玩家的生死博弈,大量的资金、人才成为炮灰。
一个个新的“千团大战”因此在更多行业上演,而且把战火从商业蔓延到社会公共乃至公益事业。2014年的网约车出行之战,是把烧钱扩张推向高潮的另一场典型战役。
战火是从滴滴燃起的。它想到了一个补贴的办法:如果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使用滴滴打车,就可以得到几元乃至十几元的补贴。
在补贴政策推出的第一个星期里,滴滴发掉了一亿多元,出行订单量因此暴涨50倍。不甘心的快的迅速跟进。烧钱大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2014年后的不到三年时间,滴滴、快的、Uber中国、神州优车等7家企业,就募集资金近1800亿元。战事最酣时,滴滴和快的可以每月烧光5亿元。
2016年,ofo与摩拜,成了互联网创业的耀眼新星,吸引一大批资本混战其中。
到2017年,ofo与摩拜的融资额就分别达到了6亿、9亿美元,整个行业已血流成海,以至于人们开玩笑:共享单车的颜色已经不够用了。
但普通人都知道,在这些企业很难活下去,更难赚到钱之时。已经是龙头老大的ofo与摩拜依然狂飙猛进,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2017年3月起,ofo月投放超三百万辆小黄车。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竟达到每月3亿美元,维护费用又要2亿元。短短三个月,超60亿元的真金白银就被烧个精光!
一时间,涌入行业的玩家竟达上千家,此前还只是提供资金、资源协助新生创业者烧钱战斗的互联网巨头们,也一个一个地下场,亲自操盘让竞争更加白热化。2020年5月,滴滴率先入场,正式组建橙心优选,并且立下“抢夺市场第一”的誓言,向整个社区团购江湖宣战。
两个月后,美团推出美团优选。公开消息称其准备了700亿元,到年底实现“千城计划”。新兴巨头拼多多,则于2020年8月末在武汉孵化多多买菜。
作为拼多多的“头等大事”,创始人黄峥亲自下场督战团长招募。作为烧钱与补贴专业户的拼多多,在资金和补贴方面甚是凶猛。它换来的,是一个半月就招募团长达8000名。
8月起,拼多多打出了“10亿补贴”,采取高补贴拉新、高频率拜访、高效率入驻的“三高”战术,进行市场开拓。只用了64天,多多买菜就在湖北月销破亿。而非互联网的社区团购企业十荟团、食享会等,全国月销售额破亿都要7个月到1年。
阿里、京东、腾讯、字节等也不甘寂寞,一边调研一边布局。互联网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众多的巨头,对同一个生意如此感兴趣。
而在社区团购之外,另一场烧钱凶猛的互联网战斗,也已进行到惨烈时刻。2016年,直播元年到来。除了带火了直播带货,也为苦苦挣扎于O2O模式的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型。
比如以VIPKID为代表的在线少儿英语,以猿辅导、好未来集团旗下的学而思为代表的K12网校,以火花思维为代表的在线启蒙课,面向中小学生拍照解题的作业帮,以及以新东方、高途为代表的大班课等。
2019年,腾讯、高瓴、红杉资本和软银等顶级资本,集体涌入赛道。猿辅导、作业帮相继完成10亿美元的高额融资,创下在线教育行业之最。
2019年暑假开始前的2个月,猿辅导、作业帮等率先出招,提前推出49元的低价暑期课。猿辅导尤其激进,一个假期的招生投入近5亿元,占当时行业总投入的六分之一。这次“奇袭珍珠港”的决策,让过去六年获得1.5亿用户的猿辅导,在不到12个月内飙升至4亿用户。猿辅导营收也暴增一倍,达到近40亿元。
诸多老牌机构坐不住了,立马决定反击。2019年秋天,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宣称:“要用20亿元的战略性亏损,拖住对手!”
2020Q2,高途销售费用高达12.05亿元,直接翻了五倍;猿辅导,一句“4亿人在用的猿辅导”的广告词,就花费3000万元!
2021年春晚开播前,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被猿辅导、学而思网校等7个在线教育品牌广告霸占。
从崛起到混战时代到来,整个互联网创业在野蛮增长中,越来越脱离商业本质与经济现实。内卷的广告,也逐渐变得无所不用其极。
抖音上,夫妻因为没给孩子买低价课,而大吵一架的广告随处可见;“20天提高30分”、“学完这门课,保底985”的话术,也不断被曝光。
四家在线教育公司,请同一位演员,分别扮演数学教师、英语教师宣传自家品牌的虚假广告,更让整个行业沦为笑柄。
2017年10月,现金流即将断裂的戴威,亲赴日本面见孙正义,寻求融资。只差一步,戴威就说服了孙正义。但软银的财务团队指出了风险,理由是
被软银抛弃、又和滴滴闹翻的戴威,仍一意孤行拒绝和摩拜合并,妄图以逼退摩拜来结束战争,并获得最后的全胜。最终,摩拜是退了,但ofo并没有胜利。
3个月后,支撑不下去的戴威请求已经闹翻的滴滴收购自己。但滴滴已经孵化了青桔单车,此时的ofo已毫无价值。
突然坍塌的大厦,将投资人、供应商、用户一起埋葬。时至今日,仍有约1600万用户的押金不能退还。而这一场疯狂带来的损失,远不只是资本和创业者的成败本身。
一篇报道指出,2017年各种共享单车预计投放总量近2000万辆,它们报废之后,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
但随着经被念歪了,好事变成了坏事,人们对资本和互联网也开始多了厌恶心态。如果说共享单车的大败局,是脱离了商业本质,最终被商业规则报复。接下来,则是政策和整个社会开始对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尤其是对公共利益的伤害开始说“不”。
2020年12月11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文,对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社区团购,如是评论。这无异于一盆凉水,直冲头顶而下。
12月22日下午,市场监管总局对社区团购提出“九不得”要求。对商品的分销模式、价格等做出明确规定,某种程度上终止了价格战的可行性。
不得不收敛的互联网,没了肆意烧钱的魔术道具,如同“自断一臂”。全国性的大撤退,开始上演。
2021年7月,创业公司同程生活“”;8月21日,十荟团宣布关停全国21个城市圈业务,并于2022年3月关停全国业务。
巨头刚下场时,社区团购还被称之为“又一万亿规模的市场蓝海”。如今,风口上的猪纷纷坠落,连这场风都变得冷飕飕。
人们感叹,曾经打着草根创业、改变商业世界旗号的互联网,怎么从自由创新的屠龙勇士,变为了只会烧钱的恶龙。
监管之锤,很快就落下了。2021年7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业务紧缩、人员锐减、校区关停……成为头部教培机构的唯一选择。资本大规模撤退,行业融资总额缩水近7成。
这话对于互联网的无序扩张而言,一点也不差。2021年10月8日,美团因“二选一”问题,被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罚款34.4亿元,相当于2020年营收的3%。
就在半年前,阿里巴巴同样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款182亿元,是其年营收的4%。
从反垄断到信息安全,从互联网巨头到其涉及的各个赛道。强力出手的监管,以雷霆之力,整治无序扩张。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信通院发布研究报告显示,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总市值为17.8万亿元。
互联网大公司,无一逃脱股价持续下跌的噩梦。中概股股民一路抄底,一路失望。3月23日,腾讯发布2021年Q4和全年业绩报告。Q4腾讯净利润同比下降25%,全年利润则为近十年来增幅最低。
业务下滑之下,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断传来,互联网从业者人心惶惶。咖啡店里,从业者话题也从金融、消费、元宇宙等,转向关心社保、公积金与裁员补偿。
尽管每日优鲜否认倒闭,但面对年报“难产”、App无法使用、无法退费等现实,解释的线亿用户的和飞信、第一代电商易趣、母婴赛道的垂直电商蜜芽等,相继宣布关停。
泡沫破裂之后的均值回归,往往相当残酷。但泡沫挤破之后的归正,却也可能孕育真正的新宝藏。
2018年的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提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
利用自身积累的底层技术,帮助企业和组织打造数字基因,完成科技赋能;尊重产业规律,在产业升级这个更大的语境下,扮演水电煤和工具箱的角色。
为了跑好这场“马拉松”,腾讯于2018年启动组织架构的“930改革”,以更大活力,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强化产业连接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是过去几年里最大的技术进步。在它们面前,拥抱数字化,正成为实体经济提高生产效率与运营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作为制造业大国,对很多国内制造业和零售业的企业来说,问题往往出现在,产品怎么更好地卖出去,以及生产如何提升效率。
比如电商为各行业带来极大冲击,运营生产的数字化迫在眉睫。腾讯的小程序、支付、小店直播等工具,能够很直接地帮助包括医院、餐馆、服装店主等各类经营主体,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交易频次。
作为科技公司,腾讯拥有世界级的云计算服务、AI机器人等投入积累。足以为制造业的定制化、标准化、规模化,以及低成本、高效率转型,提供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他们隶属于腾讯旗下的优图AI实验室,此行是为了帮助这家制造精密零部件的企业,解决生产旺季时人工质检效率低问题。
为让质检自动化,被誉为上海“科技小巨人”的富驰高科,苦寻了七年解决办法。
而腾讯为富驰高科打造的工业质检一体机,让其工作效率提升20倍,且品质更好更稳定,一年更可以节约数千万元。
除了富驰高科,过去三年里,腾讯已为宁德时代、三一重工等30多个行业、9000多家合作伙伴,打造了超过400个行业解决方案。
当时,一些制造业企业家不太满意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阿里主动回应,自身属于“新实体经济”,显示出不局限于虚拟经济的视野。
他也特别强调了新技术的重要性:“未来的二三十年,机器、云计算将会做很多东西。”
在阿里奔赴实体经济的路途中,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成为了重要的担纲角色。2021年6月,长春一汽旗下,一座崭新的红旗新能源车工厂落地。这个工厂的特别之处是:
但拥有数百万台自动化设备的麻烦在于,随便一个电阻、一根导线出了问题,都会引发停产,且很难排查。一旦发生故障,浪费的每一秒,都是金钱。如果全年发生10次需要三小时维修的故障,就等于1800辆的产能损耗,造成上亿经济损失。
阿里云与机械工业九院的合作,成为了自动生产的护持:通过物联网技术研发了一套数据采集与监控平台,可以接入百万个设备点位。
平台每秒可以采集数据高达千万次,进而实现对自动化设备的全程监控,甚至能够预判零部件老化等问题,提前更换和维修。
在汽车领域,阿里云已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和营销的全部环节,助力70%的汽车主机厂和出行车企上云。
8月2日,小鹏汽车宣布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落地。
“扶摇”是基于阿里云的智能计算平台,算力可达600PFLOPS(每秒浮点运算60亿亿次)。它将支持小鹏自动驾驶核心模型的训练时长,从7天缩至1小时内,大幅提速近170倍。
从一开始处于萌芽阶段的“云计算”家族产品,到2019年独立研发的神龙架构,支撑起整个淘宝体系的“双十一”购物节,以每秒峰值处理消息超过25亿条、拿下2500亿交易额的战绩。AG真人 AG
2021年,阿里研发投入达到1200多亿,因研发规模超千亿被称为“第二个华为”,这促进了云计算研究成果的大爆发。
那么在云计算时代,阿里云则试图以自主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CIPU组合开辟未来。它的远大目标,就是把上百万台服务器加以连接,变成一台超级计算机。过去一个财年,阿里云计算业务继续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了阿里云创立13年来的首次全年盈利。
当我们讨论中国传统制造业,向着智能制造、数字化变革转型时,其背后都离不开云计算支持。目前,阿里云的付费客户数已超400万,其中包括超过60%的A股上市公司。
洞见产业互联网大势的,不仅是腾讯与阿里。京东、美团等巨头,同样不遑多让。
通过全面的仓配网络布局,京东物流在全国建设了43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物流园区,运营约1400个仓库及超过1700个云仓。
2021年9月,王兴宣布美团战略从“餐饮+平台”升级为“零售+科技”,一年研发投入167亿元。
以24小时智慧药房通过视觉识别、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帮助商家解决24小时药店经营问题,利用数字化经营分析产品,帮助商家“一键选址”等,都是助力实体经济的具体场景。
高瓴创始人兼CEO张磊坦言:产业互联网时代不同过去,它需要把业务认真做实。投资也不能只是吹大气球,而是要成为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催化剂。
2022年7月26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致股东信中,强调了三个关键词:坚定信心,积极应变,做好自己。“坚定信心”是坚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对数字经济未来的信心,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追求的信心。只要这些大趋势是清晰和坚定的,阿里就有信心,就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积极应变”是指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跳出阿里自身的视角,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阿里、感受阿里、理解社会对阿里的期待,并在社会发展的大势和经济的大周期中找准阿里的发展路径。
“做好自己”是指聚焦于自身的核心战略,不断提升创造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完善阿里与社会的相处和沟通的方式,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种种不确定性。
三个关键词之下,阿里正在换活法,整个中国互联网也都在换活法:活得更实在,也活得更扎实。
在国内,首个折腰的是百度。3月16日,文心一言正式发布。10年在AI上砸了千亿的百度,由此拉开了国内AI大模型混战的序幕。这几天,AI大模型市场更是燥起来了:
4月9日,基于360GPT大模型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矩阵「360智脑」开放内测;
4月10日,「AI四小龙」中的第一股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
同日,搜狗创始人王小川正式官宣成立百川智能,表示「争取年内发布国内最好的大模型」,昆仑万维宣布大模型「天工3.5」4月17日启动测试……
这其中,最能引爆市场的,要数全球首个突破10万亿参数的AI大模型——阿里「通义千问」的面世。
在4月4日用「鸟鸟分鸟」测试了下舆论反应、4月7日来了波定向邀测后,4月11日,在2023阿里云峰会现场,阿里正式发布「通义千问」。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勇透露,阿里大模型将会「两条腿走路」:对内改造业务产品,阿里所有产品都将接入;向外做企业专属模型「底座」,可以为每家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大模型。
接下来准备登场的,还有腾讯「混元」、华为「盘古」、京东「言犀」、字节自研大模型、科大讯飞1+N认知智能大模型、浪潮「源1.0」……
盛产灼见的冯大辉老师就写了篇《ChatGPT时代的大炼钢铁》,感慨「网上涌现出来不少基于ChatGPT的衍生项目,有点像当年的小锅炉土法上马大炼钢铁。推特上现在很热闹,更是人均一个GPT小锅炉。」他倒没有抨击AI大模型热,只是在对衍生项目「创新的活力在涌动」表示欣赏的同时,对套壳上马或借机炒作拉升股价的做法表示了不欣赏。
有人嘲讽,ChatGPT在咱们这离「亩产过万」不远了;也有人调侃,下个阶段该是「全民大模型,ChatGPT进万家」了吧;还有人直言,ChatGPT是怀胎十月的结果,「凑10对夫妻,想1个月生出小孩」就是胡闹。
眼下,就算是很多跟AI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往ChatGPT上硬套——就像去年上半年一堆不沾边的企业都想往元宇宙上硬蹭那样。以至于有人调侃,干脆弄个ChinaGPT概念股,茅台、五粮液可以碾压一大片。
拿AI大模型研发来说,阿里云CTO周靖人就表示,动辄超千亿参数的大模型研发,不是单一的算法问题,也不是靠简单堆积GPU就能实现的,这是囊括了底层算力、网络、存储、大数据、AI框架、AI模型等复杂技术的系统性工程,需要AI-云计算的全栈技术能力。
很多人在谈论算力时都容易忽略或回避这点:计算会带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量。
2009年谷歌方面曾透露,在谷歌上的每次搜索,会产生0.2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哈佛大学物理学家阿历克斯·维兹纳尔·格罗斯则称,每次搜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7克。
随着技术进步,如今单位算力耗能的确少了,但合起来仍是个天文数字。在算力已成新生产力的时下,跟计算量指数级上升伴生的,也是巨大能耗。
第三方分析估计,仅训练GPT-3就消耗了1287兆瓦时,并导致超过55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ChatGPT的参数更多,碳排放就更大了。
据说对ChatGPT套皮最多的企业,就来自于咱们这。一堆卖账号卖课的,已经成了第一波靠GPT致富的人了。调用ChatGPT大模型没问题,搞山寨、玩套路,无疑逾越了底线。
在舆论场中,主张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来避免一堆企业各自「建小高炉大炼钢铁」的声量不小,呼吁有关部门出来管一管的声音就更多了。在有些人看来,「群雄并起」式的无序竞争,必定会带来AI市场过热,也带来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导致本该用来攻坚的大量资金弹药被浪费。
他们认为,该将所有科技企业的AI技术研发「拧成一股绳」、组成「抗OpenAI联盟」,或是该由AI「国家队」来主攻,科技企业打配合。
事实上,担心当前局面下的AI大模型热变成翻版「大炼钢铁」,或许是杞人之忧。
即便是「非理性繁荣」,AI领域的市场竞争白热化,对中国AI产业的整体发展也是好事。
这时候,科技企业想抢滩布局未来,再正常不过。虽说AI大模型很烧钱,可场景化应用有钱景。百度阿里的「模型+工具平台+生态」三层共建模式,就连着广阔的前景。
可在很多人看来,AI研发就该十指成拳,而非各自为战,不然没法呈现出「中国AI军团」的合力。
问题来了:国内头部科技企业都在摩拳擦掌,你让谁上场,让谁退出?是抽签决定,还是竞标筛选?
。应看到,这些年来,中国市场的强敏捷性,让它对每个风口的反应能力都极快,得益于数字基建与制造能力上的积淀,国内许多企业抓住了新兴制造领域以往很难抓住的机遇。
比如,智能手机。iPhone出来后,华为、小米、oppo、vivo都跟上了,360、联想、乐视、魅族、锤子也接连登场,华强北也跟着躁动不安,将国内外手机市场卷成了红海。
浪费吗?当然会有产能浪费。但正是凭着激烈竞争,在功能机时代没有姓名的中国手机制造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跻身世界前列。
特斯拉出来后,比亚迪和蔚小理都跟上了,哪吒问界极氪零跑等也紧随其后,去年10月,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类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数量高达150多个,整车制造企业数量有 198 家,系全球最多。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60.58万家。
浪费吗?同样会有各种资源浪费。但也是凭着激烈竞争,在燃油车时代身处德系日系巨头夹缝的中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做大做强。
这里面,圈地套补之类的乱象确实该治理。但就所谓的产能浪费而言,它本质上也是由此锻造出来的强大产业链供应链能力的成本。
说起来,资源浪费是很多人反对充分化市场竞争的关键依据——虽说他们会说自己反对的不是竞争,而是
经济学家曹远征就说得挺好:市场过程中有失灵,有弊端,但是你要理解,它的本质是,只要市场竞争,就一定会有过剩,然后靠竞争优胜劣汰出来,这是它规律性的表现。他对「先过剩供给再优胜劣汰,付出的代价太高」的说法驳斥道: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计划经济就是这个想法,叫人为配置资源。但最后我们发现,所有事都是事后知道的。你说当年我要这样就好了,但是你在当年是不知道这些情况的。你只有选择了多样性,然后才会优胜劣汰出最终的选择。
模拟市场是模拟不出来的,这就是市场的魅力。回头看时,市场经济发展中,好像是会出现重复建设,过剩浪费,但它是有效的。计划经济看起来也产生了很多东西,但计划经济造成的浪费,是永久性的。
在他看来,肯为创新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他们会发现市场的诉求,打通市场的堵点。
有些学界业界人士将目光看向了包括超算算力底座在内的国家级数字化基建。如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就认为,
他主张,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及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共同参与,集中贡献算力、数据、资金、人才及场景等各方资源,建立共享、共建、共用、共创机制和数字化底座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强化通用数字化建设底座的打造。
周鸿祎也提出将政、产、学、研、用打通,打造「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的科研生态的设想。他提出,应该发挥新型制,把知名大学、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科研体系和已在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有跟踪和研究的科技公司结合起来,通过合作方式推进。既然技术上别人已经领先了,不要再去重新「大炼钢铁」,重复发明轮子。
。这并非要拒斥算力基础设施的供给,只是说要让有形的手止于该止的地方,其他的交给无形的手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的企业也会以开放为手段提升自身竞争力。阿里云表示要为企业级市场提供普惠AI基础设施,帮企业搭建专属模型,就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式。
说到底,没必要将AI大模型热视作「大炼钢铁」。即便存在所谓的「过度竞争」,那也是生成式AI发展到Gartner第二阶段「期望膨胀期」的表现。
吐槽泡沫没问题,但不能对中国版ChatGPT持有双标式矛盾心态:AI大模型出来前,批中国科技企业没有硬科技实力;多个AI大模型出来后,又批市场过热。
只要遵循市场规律,不随意拉踩也不揠苗助长,在当前的数字基建支撑下,国内科技企业们自然会有足够动力,去用AI技术突破获得市场地位。不要只认为AI技术攻坚攸关国家数字主权,这类前沿技术也关乎企业未来竞争力。谁又不想抓住未来的Window、iOS、Android呢?
当此之时,社会该做的,也许就是厚植创新沃土,为创新激励型环境营造做加法。
(技术)尺寸是生长的自然结果,但生长本身是不能被强取的,它只能通过提供一种适宜的环境而得到培育和鼓励。
生长是发生性的,不是制造出来的。在一个生长模式之内,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发现对生长而言最适宜的条件,并努力满足这些条件。在目前每一种环境中,生长有机体都是按自身的比率发展的。
本文提供的信息仅用于一般指导和信息目的,本文的内容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被视为投资、业务、法律或税务建议。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