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能源产业高地催生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奠定“底色”。今年,成都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有力的政策体系、健全的体制机制、浓厚的创新氛围,促进了更多的成果、项目和人才在成都转移转化、落地生根。其中,落子成都已逾7年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简称: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一直以成果转化为工作主线,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成都的产业环境优势叠加、双向赋能,持续完善创新成果培育机制,不断升级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形成有新型研发机构特色的“四维创新”体系,为成都乃至全川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专利可以最迅速、最具体、最系统、最全面地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专利数量被视为衡量企业或机构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研究院瞄准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领域,夯实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围绕创新成果产出全过程,充分开展行业导航分析、专利挖掘布局、知识产权评议等工作,打造专利、软著、商标、版权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组合,布局保护了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
目前,研究院累计申请专利近800件,其中专利授权350余件,软著登记90余件,国际PCT近30件。
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显性生产力的过程,能让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真正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院在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的指导下,积极与地方产业合作伙伴、国内头部天使投资基金等建立深度合作,通过对研究团队创新成果进行评估、筛选与培育等举措,进一步破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让科技成果供给对上产业发展的“胃口”,实现转化效率的提升。
目前,研究院通过普通许可和作价投资两种模式开展创新成果处置工作,已累计完成科技成果处置23项,转化总金额超3000万元,其中作价入股2项,普通许可21项。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承接者和主导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
研究院一方面积极打造梯度化企业培育机制,引导在孵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加快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在川落地,助力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在地方融通发展。
目前,研究院累计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22家,其中位于成都市的有13家,包括1家准独角兽企业和6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产值超过12亿元;不断扩大能源互联网产业生态圈,促进西门子(中国)公司、北京亿华通、北京辰安科技等龙头企业在蓉落地。此外,研究院还打造了能源互联网创新峰会、EXCEL加速营和能源互联网产业领军计划等重点活动及项目,持续为行业企业提供“加速”服务。
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方,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重要需求方。通过精准对接,以“智”提“质”,打造合作“强磁场”,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双向奔赴”。
目前,研究院已成功举办6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累计发布清华大学创新成果500余项,促成合作意向50余项。同时,精准匹配地方产业需求与清华相关院系及外派院创新成果,已促成多项来自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医学院、电子工程系以及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等外派院的科技成果与四川产业需求对接。
自建院以来,研究院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原创科技创新成果保护质量、成果处置转化效率和项目产业落地成效,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先后获评获批四川省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四川省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示范基地、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等称号。
接下来,研究院将继续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与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重机制、聚资源、搭平台、促转化,为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