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推广论文十篇AG真人 AG真人的平台
AG真人 AG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等待观望、缺乏理解、患得患失等社会心理障碍为了加快其推广应用,促进教育质童的提高,应采取心理的管理等措施,努力改善环境、提高认识、增强动力、促进运用、加强管理。
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我国教育界人士多引用美国教育协会于年提出的定义,即“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把当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教育。促进学习是目的,过程和资源是对象,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教育技术的范围。通过优化教育过程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它的定位在技术,但不是一种纯技术的概念,虽然脱离不了工具,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工具,它是智能性的系统技术。它包括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多种传媒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技术、教育资源采集技术、教育软件制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还包括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基本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视听、思考、创造的过程,教师则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的职责。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必然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产生冲击,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不难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明确了教育技术不单是现代传媒技术的使用,也包括传统的教具、模型、挂图、幻灯的使用,以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为标准另一方面是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教育事业要发展,必须不断引人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提出具有促进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能有效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甚至能跨越式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即使是在硬件设施不太完善的条件下,也应该挖掘潜力,努力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份额。然而,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运用,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中消极、落后的部分正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心理障碍,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的顺利推广应用。其一,等待观望。主要表现在对实施新教育技术的现实可能性方面,认为新技术与传统方法之间相距甚远,从教育观念、目标、程序、方法,到设备、技术,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当前难以把握改革的分寸,难以确定跨步大小,担心若不尽快到位就会扰乱教学秩序,得不偿失论文格式川。鉴于现在条件还不充分,观念有待转变,师生的主导与自主关系尚须调整,技术尚待普及,而形势并不逼人,不如等等再说。其二,患得患失。认为一个课时的工作量,根本完不成改革、调整、制作的任务。既费时间还费精力。对教师要求提高了,待遇并没有按实施改革所耗费的工作量而确定,不如简单一点,多抓学时合算。其三,存在误解。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学’为重心,力求达到使学生理解思考、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指导存在明显冲突,这无疑会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而背离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例如,有的多媒体课件本来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再现某些景物或过程的,结果制作成了如同传统板书的提纲式的干巴巴的电脑幻灯片,运用现代技术只是节省了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加快授课进度,其结果是导致新的“满堂灌’心〕。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因为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运用技术的人。其四,观念落后。缺乏现代心理意识,观念落后,是一个主要障碍。如果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自己的心态不到位,对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关键程序、具体操作等了解不深,就不可能制定出明细规则及相应政策,也就不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加速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进程。
推广应用教育技术,必须从管理入手。现代管理思想强调沟通叫,也就是强调人的管理,将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理状态为重心。如果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其潜力就可能发挥到不可忽视的一个大数字〕。变“重要”为“需要”—目标管理心理学理论明确指出,人的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力,都产生于“需要”。就其原始状态而言,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并不能等于个人的需要,因为这种“重要”是社会的、组织的需要,而“需要”是自己的。马斯洛很早就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不同的个体,对各层次的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是高校中知识分子视为最重要的,往往带有很强的自我追求意识,有人称它为“成就需要”。
现行政策使高校团体的成就需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精神需要,在某些时候对有些个人可能上升为支配地位,强烈时会掩盖社会需要在个人行为中的成份—自己的需要是硬的,而学校教学和教改的需要是软的。有的人往往将个人自学、深造、研究、开发、撰文等成就需要,甚至娱乐,放在组织需要之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然不会锐意改革。可见,重要仍是组织的,未变成个人的需要。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要采用恰当的办法,包括恰当的政策、措施、思想工作,以及必要的宣传、研讨、培训等措施,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应先了解教职工的需要,并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质量目标非过程,将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规定为从教的条件,设置为教学质量的构成因素进一步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内涵,融人相应的教学环节,确立恰当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学生考核标准。如前沿性内容、直观启发式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等,尽量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合理需要科学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质量考核,往往是对教职工工作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对两者有冲突的部分,作适当的调整,以协调个人需要包括思想工作、调整制度和创造条件,扫清障碍,实现目标,促使个人逐步把社会需要教学需要化为个人的需要。变“需要”为“行为”—定向激励有了某种需要,并不一定有那种行为,尤其是有几个不同需要时,其行为往往取决于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各种需要都可能产生相应动机,由最强的需要引发的动机占有一定优势,就会由它激励相应的行为。因此,变需要为行为要经历激励过程,使需要产生的动机激发为行为。需要有很强烈的客观性,而动机则是主观的。动机受社会、组织、文化、道德、个人品质的影响,经过了更深层的思维加工。因此,管理工作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各种需要,了解他的动机结构,并从中分析出主导需要产生的优势动机,以及众多动机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突出矛盾。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定向激励,激发社会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即激发新教育技术改革的行为提出了一个心理动力场模型,模型显示被激励强化了的心理动力场,能克服困难、障碍,或绕过不利因素,迂回地达到预定的目的困。如计算机制作的动感课件,其功能效果远比旧式幻灯片强,但停留在一般号召是推不动的。有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除作好大量宣传发动的思想工作外,一方面制定了课程质量标准和达标后的成果评定、奖励、交流办法以及超负荷工作量的报酬制度。另一方面设法解决起码的设备和技术难题。这些就成为激励因素,将个人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变为克服困难做好课件的行为,与组织的“重要”需要统一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大前提下了。这就是定方向的激励策略。诸如“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系统实践教育”等等改革,都要采取相宜的组织措施,通过定方向、定位点的激励,强化心理动力场,从而形成有效的改革行为。“激励”是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方式多种多样〔。在高校教师中,应主要采用鼓励性激励,尤其是多用目标性激励,使他们的行为既有连续性,又可发挥他们随复杂的教学过程采用恰当方式的机敏能力。在众多的激励手段中,必须使物质性激励与精神性激励相结合,且随着具体情况又有所侧重,才能事半功倍。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团队协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有了重大变革,而且高科技渗透到各个领域,使教学从嘴巴加粉笔的方式,向形象多变、生动再现、演绎发展的信息化模式转变。因此,拥有新理念的人,是教育技术改革的中心,再不是添置一点设备就能达到改革目的的。因为没有掌握新技术思想的人,设备只是一堆摆设。在步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今天,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极严重的问题不在于“物”而在于“人”。所以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其重心必须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再从思想导向看,我国长期有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的经验,有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高难度工作的优良传统,都是强调“以人为本”,以思想导向、沟通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转化工作。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从总体投资规模与现实需要看差距仍很大,加上聊城市县乡财政困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仍相当薄弱。据冠县农业局调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表现为“五缺”:一是缺少办公用房的达70%;二是缺少仪器设备的达60%;三是缺少交通工具的达95%,绝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靠骑摩托车下乡;四是缺少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达98.5%;五是缺少运转经费。
从理论上讲,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较其他来源应更科学可靠、更能得到农户信任。但与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在推广现有农业技术中,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对于农户已得到技术服务的调查显示,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价格信息等三项内容,是技术服务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21.89%、22.23%和22.62%。但针对这些服务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48.96%,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7.31%,认为技术服务时间与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3.73%。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有现场示范、咨询培训、发放资料及技术承包,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两种方式农技人员能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能更有效进行答疑解惑。在注重改进推广方式的同时,应逐步拓宽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渠道。农户认为最有效的农技学习方式依次为: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科技示范户或专业大户传授,向邻居或亲朋好友学习,农户更偏好现场指导、现身说法等更直接、更可靠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户认为应从引起领导重视、在村里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户开展技术讲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的支持、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多引进高科技人才、修正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等方面改进服务
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因循守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创新,以从上到下呆板的工作方式主导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较少顾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致使技术服务不到位,与农业产业需求“两张皮”。农民期望和农民实际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对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反映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工作创新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更加突出,务农劳动者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模式的接受吸纳能力减弱,而对其简约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不仅要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原则性规定多,在关键制度设计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协调手段运用较多,依法处罚等手段运用较少;对有的违法行为没有设定行政处罚或者设定的行政处罚没有规定具体标准,造成执法无据或实际操作困难;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追究责任以及如何追究都不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监督落实难,基础设施等工作保障落实缺乏制约,问题出现过程中无人管,有时即使违反了规定,事后也很难追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资产被平调、农技人员待遇不落实的成本很低。
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该打破政府为主体的模式,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组织对象可以涉及到农业科研所、农业院校及私人优秀农业企业等,扩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为打破原有的部门冗繁体系,应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将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细切实落实到各乡(镇),并且采取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推广工作效果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上级颁发的新政策及市场信息也要及时传输到下级,加强各级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究推广办法。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明显,南北农业种植项目也大相径庭,因此,所需的农业技术也截然不同。如果盲目的按照政府政策推行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只会打乱生产计划,浪费人力物力,并且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
只有引进竞争机制,对工作能力差,长期不能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淘汰,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要作积极性,能够促使他们自主更新知识,积极主动的为农业技术推广做贡献。另外,国家也应给予再教育培训的机会,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传授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才能跟上时代脚步,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疏通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渠道,削减冗繁机构,将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农业科技研发上。此外,大力宣传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资金有能力的人士,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上的扶持。
油桐是特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所制的产品——桐油,是称誉于国内外的重要工业原料。油桐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培植经验丰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中国人工栽培油桐始于何时,难以定论。但它是伴随着人们对桐油的利用而进行人工种植栽培的。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隋唐时期已开始大量广泛地利用桐油。《文物》1983年第3期载《川杨河古船发掘简报》中说,隋唐古船“外涂桐油”,“缝隙”和“接头”均填“油灰”,而且“铁钉帽亦用油灰封固”;《唐语林政事》中也有“勘每船板、钉、油、灰多少而给之”的记述,表明隋唐时期桐油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船业中。文献中最早记载油桐树的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载:“罂子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立死。摩疥癣、虫疮、毒肿。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说明油桐在当时已有了罂子桐、虎子桐两种名称,这可能是生于旷野山中的野生树或零星小片状人工栽培树。
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将作监设有“桐油作司”,说明了桐油在当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油桐生产的重要性较隋唐时期有了很大提高,以及社会对桐油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因此,人工大规模培植油桐树业已开始。北宋时安徽铜陵布衣陈翥所撰《桐谱》中载,油桐“实大而圆,一实中或二子,或四子,可以取油为用。今山家多种成林,盖取子以货之也。”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大规模人工种植栽培油桐林,并进行取籽榨油货买的商品生产活动。因此,中国人工植桐的历史不迟于唐代初期,最早可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因为这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人工植桐很可能就始于此时期。
宋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油桐树形态特征的记载,如苏颂《图经本草》说:“南人作油者,乃冈桐也。有子大如梧子。”寇宗奭《本草衍义》中说“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可作桐油。”油桐之名除了罂子桐、虎子桐之外,还有冈桐、荏桐之名。宋代桐油出产地有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但以四川、湖南为最。《桐谱》中说“蜀桐独为美”。湖南《永顺县志》记载,永顺县在宋初就把桐油作为向宋王朝纳贡的第一宗贡品。
明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对桐油需求量的日益增多,特别是明王朝大力提倡种植油桐树,促进了油桐经营利用活动的发展。《明史食货志》载:“洪武时,命种桐、漆、棕,于朝阳门外钟山之阳,总五十余万株。设……桐园百户,二甲军二百四十。……桐树岁得油百五十斤,欲以资工用省民力,而所费几百倍,然太祖为之不惜,意在率民也。至宣德三年,朝阳门所植漆桐棕树之数,乃至二百万有奇。”由于官府的大力提倡,当时已有较大规模的油桐林的经营,油桐种植业已开始形成。明《遵义府志》载,贵州遵义地区“桐油树,郡无处不有,……十月子熟,去壳去米,曝干,碾末蒸熟,用篾箍棕皮,包之如鼓样,榨取油,灯烛皆资之。”明《赣州府志》载,江西赣州地区“土性宜茶桐,楚、蜀亦出桐油,而不及赣之胶粘清亮,可入漆也。每岁商贩,不可胜计云。”清光绪《广德县志》引《明史水经》说,安徽广德“琳塘杨滩诸处多有桐林,居水取子榨油,疑桐水得名于此。”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湖北地区“油桐枝干花叶并类冈桐而小。树长亦迟,花亦微红。但其实大而圆,每实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风子。……人多种莳,收子货之为油,入漆家及艌船,为所需。”此外,明弘治、正德、隆庆、嘉靖、万历间的许多地方志,均把桐油作为地方重要的特产予以记载。可以看出,明代油桐种植经营遍及南方长江流域各省区,已具有较大规模的种植业生产经营活动,油桐树成了当地山民谋生之本、衣食之源。明代油桐树的栽培技术已日趋完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作了较详尽的阐述:“江东江南之地,惟桐树、黄栗之利易得。乃将旁近山场,尽行锄,转种芝麻,收毕,仍以火焚之,使地熟而沃。昔种三年桐,……次年苗出,仍要耘耔一遍。此桐三年乃生,首一年犹未盛,第二年则盛矣,生五六年亦衰。……首种三年桐为利近速,图久远之利,仍要种十年桐,法亦如前。”从林地的选择、整地下种、培苗以及田间管理抚育都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为植桐地区的农人所应用。明代开始注重油桐和经济树种杉木、油茶进行轮作和混作,提高林地的生产率。明弘治《徽州府志》载:“桐子树,其子可取油,凡栽杉必先种此树,其叶落而土肥也。”[9]正德江西《袁
州府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明代桐籽加工制取桐油的技术也很完备,主要采用木榨法榨油,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和明《遵义府志》对此均有详尽的记载。
清代,由于桐油的利用范围的逐渐扩大,需求量大增,清王朝在税收等经济政策上加以鼓励。雍正年间曾诏令各省提倡种植油桐,豁免税收。南方山区农人广植油桐,植桐业成了一方获利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当地农人的谋生之道。清代是油桐种植业的大发展时期,形成了许多桐油著名产区和桐油名品。
湖北地区是清代桐油著名产区。清《湖北通志》载:“荏桐即罂子桐,一名冈桐,一名膏桐,俗亦谓之油桐,其子可榨油。诸种各邑皆通产,而荏桐之利尤饶,故山民种之。”清《来凤县志》载:“桐油,膏桐所榨之油也。树不甚高,而子相繁,花淡白,中有红缕,九、十月子熟,乃剥取以榨油,其油有黑白两种,其枯可粪田。”又载:“一名荏桐子,树实大而圆,取籽榨油,需用多端”;“桐之为性,最宜培养,不过两三年间,即取利无穷。”[10]该县所产的桐油质量较好,被誉为“金丝桐油”,售往各地。《巴东县志》载,巴东县“前后田里、地间种茶及桐子,售于市,完赋三百六十两”[11]。《保靖县志》载,保靖县在清朝廷“遍植桐树”的督导下,“油桐种植,自此扩大”[12]。清代湖北油桐种植业之情状可见一斑。
湖南湘西地区是清代著名的桐油产区。《桑植县志》载,桑植县令王钦布晓谕民人道:“平地坡地可以垦植杂粮,自应勤耕稼,至于土阜高岗,尽可种桐。”“凡尔民人,务遵教导,急为遍植。此乃尔民成家之法,根本之事,各宜踊跃,奉行毋违。”[13]清道光《古丈坪厅志》对油桐生产和山民生活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记述:“吾乡之中贫寒日甚,土地皆瘠,山广田少,非膏腴之地可比,所示之利,别无大宗,其五谷杂粮,不足以供地方之用,唯桐茶此地之一利也。”[14]所以整个湘西山区“沿山种之,自上而下,和列井然”,“伞形桐树,星罗棋布,比比皆是。”[15]湘西地区是全国桐油主要产地之一,出产有桐油名品“洪油”。油桐种植业使湘西农人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油桐为湘西山民主要经济来源。古丈县“以桐油为大宗,年约四十万元”[16],龙山县“每岁桐子开花,有桐子之家缺日用,向有钱者预领,油价言定,油若干斤,钱若干两,……自四月起至八九月,按月多少为差,十月兑油,或兑桐籽,如期不得误。”[17]“桐籽或自榨以给油料,或出售于油坊,以此为生计,每岁总值达千万两以上。”[18]
清代四川的川东地区仍是我国主要的桐油产区。同治《万县志》载:“万多山,故民多种桐,取其子为油,盛行荆鄂。按邑水陆商贩,向以米、棉、桐油三者为大宗,行于汉楚。”同治《南川县志》曰:“邑东山地颇产桐、棬、漆、蜡,运油出。”《苍溪县志》载,四川苍溪县“全境每年可出桐油数千余篓,每篓重约二百余斤,油质佳美,分售顺渝以下商人。”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好地提高汕头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对促进汕头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2.1总量。2013年,汕头市所有涉及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共有107个,在岗人员1221人,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10个,在岗人员39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24个,在岗人员224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73个,在岗607人。1.2.2技术职称。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推广机构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共456人,占总人数的37.34%,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143人(其中高级20人,中级43人,初级8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69人(其中高级8人,中级21人,初级40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244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67人,初级173)。越是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越是困难,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只有4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64%;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1.5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3.98%。1.2.3学历。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共有498人,占总人数的40.7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5人(大专56人,本科73,研究生6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07人(大专86人,本科21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56人(大专204人,本科52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6人,占总人数的0.49%;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有146人,占总人数的11.96%;拥有专科学历的人员有346人,占总人数的28.34%。
1.3.1经费来源。目前,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由同级政府管理,随着财权人权的下放,各农业推广机构被重新定性,有的被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的却被定性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农业推广机构大部分以公益为主体,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有2个部分:一是来自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按人员每年固定的拨款,这一部分的经费来源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二是申请项目获得的经费,这要视每年当地财政的境况好坏和具体单位申请项目的能力,有的单位1年获得的项目经费较多,有的单位获得的经费相对有限,但整体上经费还是不足,项目经费来源较为单一。1.3.2人员待遇。汕头市除了潮南区各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由区畜牧兽医局管理,分派驻镇,人员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畜牧兽医局负责发放外,其他农业推广机构人、财、物均由同级政府统一管理,工资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岗位津贴由各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参照发放。虽然近几年来人员待遇有所提升,但与公务员的工资相差还是较大。人员待遇在各区县和各乡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是自上而下梯度递减,市直机构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高,乡镇一级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受当地农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汕头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是以产中的技术指导为主,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农业示范点建设为辅。1.4.1产中技术指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说到底就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风险,提高效益。因此,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会寻求镇(街道)一级农业推广机构帮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具体问题对其提供技术指导,如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轮作等。1.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是转化与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汕头的农业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如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反季节生产技术等。随着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率得到提高,农民的效益也得到有效提高。1.4.3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汕头市利用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成果,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服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也根据生产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科学务农的热情。1.4.4科技下乡入户。近几年,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本着进村入户、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原则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下乡,适时送技术、送农资,把惠农政策带到千家万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3]。1.4.5农业示范点(基地)示范。汕头市本着“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为模式,在全市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点,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合作社技术骨干,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
全市乡镇(街道)73个农业推广机构中仅有14个拥有自有资产的办公用房,绝大多数机构只能依靠镇政府办公,加上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不足,大部分推广机构没有公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开展。
由于汕头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有限,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致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具有较高层次职称及学历人员比例少,全市122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6名是研究生学历,并且这6名研究生全部集中在市直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学历不高,再加上知识更新机会不多,以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胜任推广工作的更新发展和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4]。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职称低,晋升难,各区县农业局都没有成立初评委,不利于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的参评,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评审都要设置通过率差,不能100%通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硬件、软件较差,往往成为淘汰的对象。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经费缺乏,特别是那些被划定为差额拨款的机构,目前汕头市区(县)、镇(街道)2级推广机构中,约有一半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仅有9个农业推广机构拥有或租用试验示范基地,大部分农业推广机构平时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只能通过企业或种养大户的场地进行实施,不利于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一直是制约着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许多机构原来的人员编制就少,现在又有许多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造成专业技术队伍力量单薄,无法满足日常工作开展。
长期以来,汕头市在推广先进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有弱化趋势,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汕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和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倾斜政策,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以此激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定期开展人员培训,选送一批业务能力出众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省里接受更深层次的培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农民需求,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新机制[5]。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发展后劲,促进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效果。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与推广,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成本。
完善各专业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整合农作、植保、土肥、畜牧、水产、农机等各专业推广机构,打破按专业设置划分各搞各推广的自成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综合整体的农业推广机构。
1.1.1村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缺乏现虽有地、县、乡三级推广网络,但到村里就没有科技推广人员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村级农技人员缺乏,而且行政人员队伍庞杂,另外农民农产品销售业存在一定的问题。新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设施差,服务手段相当落后。还有不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出现了边培养、边改行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村级之间的农户总户数和总人口数很大,其中塔城沙湾县西戈壁镇小平原村农户总户数和人口数最少,这与该村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小平原村地处山区,可耕作耕地面积少,总户数只有66户,村级总人口243人。而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庄子村的总户数和总人口数最多,该村有1208户农户,共5394名村民。调研中还发现另一特点:村级种养大户较少,农民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在样本区域有12个村级没有种养大户,种养大户最多的村级有372户,但是村级普遍种养大户数量介于5~40户之间。村级农技人员缺乏,其中有14个村级没有农技人员,占到样本总量的9.1%。
1.1.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根据调研资料可知,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在对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工作中不能实行统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之间多为松散连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甚至有些单位是一套人马,挂2~3块牌子。由于缺乏管理力度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难落实到个人身上,无法实行专人负责,不利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也影响了整个农机推广队伍的素质。截至2012年底,新疆种植业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2011年相比,县管所占比例下降,乡管所占比例也下降,县乡共管比例大幅增加。主要是该自治区加大对乡级农技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实行三方考核,充分征求乡镇政府意见,加强乡镇政府管理,部分乡镇机构也发现实行县乡共管更有利于体系管理和发展;全疆国家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2012年与2011年底相比,总数减少了368个,其中省级减少1个,市级减少4个,县级减少18个,乡镇减少345个。主要原因是往年对推广机构定位不准,把许多主要职能不是从事推广工作的单位都计算进来,导致数据不准。如草原监理所等主要从事执法工作的机构今年不再列入推广机构;新疆乡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县农机部门主管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占21.11%,乡镇政府为主管理的占32.44%,县乡双重管理的占16.18%,县乡双重管理以县为主占29.27%;另外,水产业归口水利部门管理,新疆尔自治区水产局为水利厅管理的副厅级单位,各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归口水利部门管理。
1.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力量薄弱,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的农技人员调研当中发现,在基层工作的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知识结构很差,专业不对口的占绝大多数,而且科技工作者的总量非常少。此外,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学的和长期从事的是种植或养殖技术,服务技能单一,不适应农业发展对多种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有的地区只有1名相关技术人员。全新疆科技队伍薄弱表现为人员青黄不接,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于农技部门的重视度不够,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对于农技员的关心也比较少,并且一些农技人员并不钻研业务。另一方面,是体制的不顺在造成的。目前镇乡农技人员的管理以块为主、条为辅。乡镇农技人员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较突出。
1.1.1编制及人员数量截至2012年底,新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数7867人,编制内人员7148人,实有人员7627人。与2011年相比,编制数减少168人,编制内人员数减少318人,实有人员数减少265人。编制数减少的原因与机构减少情况一致,部分乡镇仍在改革,尚未定编定岗。编制内人员数减少,主要是因为乡镇机构的人员被乡镇政府抽调去从事其它工作,特别是该自治区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维稳任务很重,许多农技人员被长年抽调开展维稳等工作;新疆畜牧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数量为9522人,编制内人员9063人,实有人员数量11551人,与2011年相比,人员均有所减少,原因是今年对从事推广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重新定位后,数量有所减少;全疆农机推广机构批准编制数4479人,实有人数4577人,编制内人员数4297人;新疆共有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数量332人,其中省级76人,地级92人,县级151人,区域站及乡级13人,但实有人数276人,其中省级推广站71人,地级站59人,县级站127人,区域站16人,乡级站1人。
1.1.2人员职称情况新疆种植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71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7人,占2.74%;副高级职称658人,占9.21%;中级职称2140人,占29.94%;初级职称2876人,占40.24%;无职称1207人,占16.89%。与2011年相比,高级职称比例上升5.02%,中级职称比例上升1.79%,初级职称比例下降5.81%,无职称人员比例下降1.98%;畜牧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正高级职称231人,副高级职称622人,中级职称2395人,初级职称3883人,无职称人员1932人,与2011年相比人数均有所减少;全疆农机推广机构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达到3196人,其中高级职称132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974人,初级职称人数2117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有技术人员176人,其中省级站57人,地级站40人,县级站72人,区域站7人。
1.1.3人员学历情况截至2012年底,新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7148人,其中研究生133人,占1.86%;本科2440人,占34.14%;大专2955人,占41.34%;中专1355人,占18.96%;高中191人,占1.67%;初中及以下74人,占1.04%。与2011年相比,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上升4.15%,大专比例上升1.79%,中专及以下比例下降5.93%;新疆畜牧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研究生110人,本科280人,大专3911人,中专1685人,高中422人,初中及以下155人,与2011年相比数量均有所减少;全疆农机推广机构拥有大专以上学历2792人,占总人数的65%,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达到3196人,其中高级职称132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974人,初级职称人数2117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现有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84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16人,大专学历96人,中专53人。
1.2.1农业技术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如表8所示,总体中内容结构性失衡比例最小的是病虫害防治,主要原因是这种服务可以提高种植作物产量,病虫害失衡比例为7%,这说明有技术服务需求的农户获得病虫害防治的服务最多。此外,新品种技术为11%,养殖技术为14%,优良品种技术为15%,科学施肥和农药安全使用都为16%,田间栽培管理为18%和家禽防疫技术为20%,可见农户非常重视产前和产中环节的技术服务,主要原因是由于3个地区的农户对这些实用性强的技术需求强烈,因为这些技术掌握简单,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每个地区的技术服务内容结构失衡也存在区域差异性,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失衡比例在3个地区分别为16%、6%和2%,3个地区中技术内容失衡比例最高的分别是储藏技术、储藏技术、包装技术,失衡比例分别是88%、95%和45%,这说明农户在产后对这些服务需求意愿不高以及农户很难得到这些技术服务。
1.2.2技术服务渠道结构性失衡目前农户获得技术服务的主要渠道有电视、电话、广播电台、互联网、书刊和科技小报、科教录像光盘、讲座培训、技术示范观摩、拜访推广部门、邻居亲朋好友、手机短信、农业博览会等,由表9可知,所有渠道中讲座培训的失衡状况是最低的,失衡比例为63%,其次是失衡比例为72%的电视渠道,书刊和科技小报、科技录像光盘和邻居亲朋好友的失衡比例接近100%,而手机短信和农业博览会的失衡达到100%,这说明被调查的样本农户根本没有从手机短信和农业博览会2个渠道获得需求的技术服务。3个地区中发达地区讲座培训的失衡比例是最低的,失衡比例为45%,也是因为发达地区农户经济实力较强,具备讲座培训的条件。另外,互联网、书刊和科技小报2个渠道失衡比例相比其他2个地区是最低的失衡比例分别都为76%,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农户自己主动利用这些渠道去寻求有用的信息。欠发达地区中失衡比例最低的渠道是邻居亲朋好友,失衡比例为75%,互联网、科教录像光盘和手机短信的失衡比例都为100%,这说明农户根本无法从互联网、科教录像光盘和手机短信这些渠道获取技术服务。另外,欠发达地区农户根本不需求电话和农业博览会渠道。不发达地区中电视渠道的失衡比例是最低的,失衡比例为52%,这是因为不发达地区的农户电视是最容易获得的渠道,通过比较3个地区发现不发达地区的电视和广播电台的失衡比例相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低,这是由于不发达地区政府并没有提供足够多、有效的服务机构,农户只能依靠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被动获得服务。
1.4农户获得技术服务的模式比较单一,技术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由调研结果可知,目前新疆农户获得技术服务主要是通过基层技术服务站、农技推广部门,基层技术服务站和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设立的农业部门,可以直接为农户提供一些技术服务,所以目前农户获得技术服务的主要模式是“政府+农户”。这种服务模式具有局限性,这2个服务部门的人员一般都是和农户一样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指导农户生产。这样他们提供的服务是不能满足农户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该调查把农户获得某一种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较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4个等级。并将调研地区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3个不同地区,各个地区的农户获得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有所不同。根据表10中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农户获得的技术服务能够达到让农户非常满意还很难,满意程度比较高的技术一般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技术服务。说明农户在获得技术服务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有更好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服务。
2.1完善服务体系,统一管理模式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多元化农技服务机制,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要加大政府对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进一步强化、规范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这样使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之间能够紧密联系,不仅能使服务到位,而且还能提高服务效率。要避免某些单位出现的一套人马,挂不同牌子的现象出现。要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落实到个人,专人负责,以此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2.2稳定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服务人才对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要逐步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服务条件设施建设。同时鼓励高等院校和单位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以充实农村科技力量。另外,对技术人员也要加强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习班,促进技术人员之间交流。在培养技术服务人才时要注重科技尤其是基层科技力量的重点培养,重视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现有队伍的综合素质。虽然科技队伍的总数很大,但创新型人才很少,应对其进行重点培参培养,这是时展的要求。抓好科技推广工作,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
按照示范中心项目设计,项目建成后的3年内,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政府提供无偿援助,用于维持示范中心的正常运行,发挥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等公益,开展技术合作。3年技术合作结束后,中国政府不再提供援助资金,而是依靠项目实施单位以示范中心为依托开展商业化经营获取利润,用以弥补示范中心继续发挥公益的运行成本。这就意味着,3年技术合作结束后示范推广的可持续,首先取决于项目实施单位能否通过商业化经营获取利润,其次取决于获取的利润能否用于示范推广等公益的持续发挥。从对14个示范中心的监测评价情况来看,项目示范推广的可持续性不容乐观。一方面,从示范中心项目的功能、内容和规模看,项目实施单位不仅很难通过示范中心自身的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也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商业化经营实现盈利。没有资金支持,示范中心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实施单位争取项目时的承诺已开始缩水,政府援款结束后,企业既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承担公益性任务,又没有在非洲投资合作的长远打算,示范中心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的可持续发挥受到严重挑战。
在已建成的首批14个示范中心中,试验示范最多的是水稻、玉米种植,其目的是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应用于受援国生产当中。但是我们忽略了示范品种在受援国的适用性问题。比如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在高肥、精耕细作条件下具有生长和产量优势,中方习惯于将其种植技术传授给发展中国家。但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成本较高,亲本不宜传授,在受援国大范围推广比较困难也不现实。一些非洲国家政府明确表示,不提倡种植杂交系列,理由是制种受制于人,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另外,为鼓励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受援国政府往往对水稻、玉米、小麦等种子实行补贴政策,相对于从中方企业购买杂交种子而言,本地常规种子的价格要低得多。加之杂交水稻、玉米种植需要化肥、农药等投入,成本较大,农户因经济条件有限无力购买,也影响杂交品种在非洲的推广。因此,在非洲国家开展杂交品种推广的适用性问题值得考虑。
受援国当地对中国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应用效果等是中国援助效果的重要体现。若农业技术难以被受援国农户采用,以技术合作为主的农业援助模式将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在已建成的示范中心中,有的示范推广了全程机械化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这些技术机械化程度高、技术难度大、劳动强度高、投入成本大,在非洲推广起来比较困难。相反,一些看似普通的种植技术,如撒直播技术和水稻人工移栽技术相对于机插秧而言,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具有省工省力、节本高效等生产优势,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玉米种植的“宽窄栽培、隔行去雄、追拔节肥”等栽培管理技术,具有成本低、容易学、简单实用的特点,也受到受援国的欢迎和认可。由此可见,适用非洲的农业技术将成为援非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援助的效果一直是国际援助关心的焦点问题。2005年的《巴黎宣言》中详细规定了有助于改善援助质量、提高援助效果的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提高援助有效性的5项基本原则。其中“重成果原则”对于示范中心的技术推广尤为重要,即受援国和援助国都应重视对援助实效和成果的衡量与管理。要提高援助的有效性,必须依靠援助国与受援国双方的努力,不能忽视受援国主体作用的发挥。示范中心作为中国政府援助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其主要目标是示范推广中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受援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果仅仅依靠项目实施单位选派的农业技术人员“单打独斗”去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不可能。但事实上,大多示范中心都与当地政府、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联系不密切甚不联系,有的甚至还将有合作意愿的当地部门拒之门外。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而得不到受援国政府的有力支持,有的示范中心很多公益性活动难以开展,有的示范中心存在农业培训招生难、农业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严重影响了示范中心公益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农业援助项目的声誉。
要使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持续发挥技术示范推广作用,就应该从中外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3方入手,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性,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对示范中心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不搞一刀切。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农业资源、市场空间、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治外交等因素,研究确定继续给予政府援款支持的示范中心,使其持续发挥示范推广作用。二是协助项目实施单位顺利进入自主经营期,代表中方尽快与受援国政府就示范中心的合作经营进行磋商,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经营使用的责权利关系,为企业投资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示范中心开展技术推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三是构建农业援外管理体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专业部门以及援助项目实施单位之间的责权关系,加强对示范中心的监管,使示范中心更好地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一方面应发挥自主作用,制定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和项目清单,明确农业技术的薄弱环节和技术需求,借助示范中心解决农业发展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使援助资金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并参与示范中心的管理和技术推广,将示范中心纳入其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机制以及技术推广体系中,建立良好的内外合作研究机制,重视品种、技术试验成果,充分利用本国技术推广机构,借助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将中国的优良技术通过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以推广。
针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困境,部分基层推广单位将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推广相分离,将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与有偿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并通过试行技术承包、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结合的形式,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了以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以完善服务自制建设、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以农民的实际科技需求为重要依据,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企业及农民间建立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以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和企业的直接对接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地便相继开始涌现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园的形成,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并逐渐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气候多变、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便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然要朝着多层次、多类型、多种体制共存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调整、完善推广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起高效、快捷、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教育间的联合,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以将推广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能让广大农民采纳并接受新农业科技的工作方法,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进行结合。例如,利用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组织农民切身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又如利用项目带动推广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农业开发为根本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广服务等。
在推广理念上,没有以农民为中心,缺乏以农民为主的服务导向,大多数推广人员持农民不问我也不过问的消极态度。在技术服务方面,推广人员与外界接触、沟通较少,信息闭塞,导致在技术和创新领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要求与需要。
盐源县各乡镇几乎都在高山上,通往各乡镇的道路崎岖,下雨天和冬天下雪季节很难进入各乡镇,加之交通工具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难度;各乡镇没有必备的农业仪器和检测手段,基本条件不具备,技术手段落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遇到田间实际农技问题全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乡镇推广站都是以一种应付上级的心态来对待推广服务,忽视了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的重要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资金也远远不足,从而使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条件差。盐源县属于盆地,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又往往遇上干旱灾害天气,产量较低,农业投资较大,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只能顺其自然,对防御自然灾害是零意识,缺少防止自然灾害的知识。此外,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新的农业科技和新的农业品种接受较慢,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慢、普及范围不广。从全县的农业生产水平来看,农业发展滞后。因此,亟需解决农业发展的阻碍,对促进乡镇农业高产、高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县农业部门缺乏对乡镇农业推广站的考核管理,而是乡镇政府对其进行管理。对农技人员技术职称的评定只注重结果,而没有考虑实际工作的成效。部分农技人员的工资与实际付出的成效关系不大,因而挫伤了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工资外,没有其他补助。加上各乡镇的生活条件差,导致推广人员7d只工作2~3d就回县城的现象。
以农业科教片为代表的影视媒介就是运用电视电影精彩的画面艺术表现手段,以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表现内容,以解决现实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技术问题为目的,指向性和意识形态明确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推广方式产生的作用特点是内容形象逼真、显示深刻、音像效应、容易理解、推广范围广、成本低。网络化推广媒介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推广传播的形式。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正在朝着网络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利用网络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表现为农业数据库、农业网站和专家系统。网络媒介可以数字化、全球化的传播推广农业技术信息,并且易储存、复制、检索、传播大量的、多样的信息,能够快速的运用多种媒体,交互式的兼容多种传播方式,可以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自由的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拓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角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通过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可以做到传播信息快,推广迅速且互动性强,可以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利用大众媒介平台可以在更广的受众范围内推广农业技术,并且内容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由于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居民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这些设备接受到所传播的技术推广信息,农业技术可以声画并茂,图文兼备的快速传递出去,通俗易懂,让人们一看就能明白,从而提高了推广工作的效率。在利用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的同时还会改变农业受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促使农业受众逐渐形成信科学、靠科学、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在其取得的良好推广效果和现实作用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农业受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提高其幸福指数。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农业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接受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影视艺术的审美享受,从而娱乐生活。
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要注意其目的性和时效性。目的性就是指在选择推广媒介时要考虑技术推广的目的性,推广的内容决定推广的形式和载体。推广技术信息的内容长短,表达方式,理解的难易程度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要利用适合的媒介形式以保障达到推广的目的。对于农业技术信息而言,其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推广者而言,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时差的因素,以保证选择适合当地有效的媒介形式推广农业技术要在有效的时限内发挥最大的效果。还要注意有的放矢性和因地制宜。在利用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对象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教育文化程度,以及基础设施普及率,这些都决定了推广效果。我国的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也存在巨大差异,各地的地理人文因素也有很大的不同,南米北麦,差异较大。因此在推广农业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做到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还要注意其科教性。推广的农业技术要具有科技含量和现实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具有推广价值;农业技术推广信息要具有科学和谨慎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推广内容要完整连贯;农业技术推广不要忽视其教育性和应用性,这是推广受众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前提。
在现阶段的网络传播媒体环境下,大众媒介成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农业推广体系名存实亡,网散、钱断、人散,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真实现状写照。虽然现阶段在大力建设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开始注重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但是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主要还是依靠拍摄农业科教宣传片和开发农业技术信息系统等进行推广;在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推广新的农业科技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背景下,大众媒介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陷入了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的局面。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推广体系和主体机构,对于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政府依然没有足够程度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一种资本进入市场流通,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十分混乱,导致了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这也是农业技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推广所带来的负面效益,使得信息市场线总结
半导体材料制作的发光二极管--LED,近年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白光发光管的发光效率已经达到了荧光灯的水平,08年将达到钠灯的水平。半导体光源节能、长寿命、安全、环保、耐闪烁、色彩多样、调控方便等诸多优点,必将取代传统光源引发照明产业的又一次革命。 由于光效和成本方面的原因,半导体光源目前还不能在大面积白光泛光照明方面和传统高效光源竞争,但是在小功率照明、局部照明、安全照明、闪烁照明、彩色照明等方面具有传统光源难于比拟的优势。 路灯主要是为了照亮路面,属于局部照明。半导体光源之所以适合用于局部照明,是由于LED是个点光源,发光角度便于控制。在生产时也可以制作成各种发光角度的产品,也可以利用反光镜灯方法对光路做进一步的调理。利用特定发广角的光源做局部照明可以使光源发出的光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不便控制发光角度的光源相比,可以用比较小的功率达到满足要求的局部照明效果,因而实现节能。为此,许多企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半导体路灯逐渐实用化。但是,从近几届照明方面的展会上看,许多企业展出的LED路灯根本没有考虑和利用LED的特点,做出来的路灯仅仅是点亮了而已,根本谈不上照明效果和节能效果。为此本文以90瓦的半导体路灯为例介绍半导体路灯的结构特点和实现方案,以供相关企业研制产品时参考。 做好半导体路灯的基本思路: 做LED路灯首先要考虑照射范围。路灯要求的是路面照明效果,照空中和路边的空地不是路灯的任务。因此,要用多种角度组合的发光管或者用反光镜的方法有效的控制光线的分布范围,使发光管发出的光成为一个长条形光带沿路面方向铺展,实践证明,这样制作的半导体路灯90瓦左右的功率就能超过250瓦纳灯对路面的照明效果,节能效果显著。 要做好半导体路灯首先要合理的选用发光管。一般来说,做半导体路灯既可以选用小功率发光管,也可以选用大功率发光管。但是,实践证明,小功率发光管虽然有发光器件成本低的优势,但是,其光衰却比大功率发光管快,并且用的管数太多,装配麻烦,综合考虑,选用大功率发光管比较合理。从目前大功率发光管的技术水平来看,1瓦管光效比较高,用于照明节能优势明显。和1瓦的发光管相比,3瓦的发光管光效低于1瓦管,同等光通量下价格优势也不明显,目前选用1瓦管做路灯光源更为合理。 半导体光源结构上和光学特性上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半导体路灯应该按照这些特点设计灯具,用传统灯具外壳换个半导体灯的灯芯是做不出好半导体灯的。半导体路灯结构设计上要解决好的问题是灯体外部造型,发光管的安装、照射范围的调整、发光管的散热、灯体的密封。同时,所设计的灯体结构还要有利于大批量工业生产。 用1瓦的发光管做灯发光管的安装比较简单,如果选用的驱动器是隔离结构的,发光管的底座和管芯也是绝缘的,只要把发光管固定在散热器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使用的是不隔离结构的驱动器,发光管和散热器之间的绝缘处理就比较严格,要能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绝缘和导热常常是矛盾的,良好的绝缘结构往往对散热不利。因此,建议选用隔离型驱动器驱动发光管。 照射范围的调整是做好半导体灯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的利用光线,应该发挥发光管照射方向便于调控的优势,使发光管发出的光形成一条光带铺在路面上,而不要在无效方向上散射。要做到这一点,结构上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多种角度的发光管组合,或者用反光镜、透镜的方法控制照射角度,分别兼顾不同的照射距离。比如,用发光角60度、30度、15度的三种发光管组合,分别用于照射附近、中、远距离路面的照明,使发光管输出的光均匀的覆盖两盏灯之间的半距离路面,覆盖宽度基本上和路面宽度吻合,这样就可以用比较小的功率有效的照明道路。使之实现最佳照明效果。要达到这样的照明效果,发光管的安装角度必须合理。 发光管的散热是半导体灯要重点解决好的问题。发光管是冷光源,不象白炽灯那样产生灼热的高温,但是,发光管本身耐温能力比较差,所以必须将发光管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有效的散发到空气中去,保证发光管工作在安全的温度下,这样半导体灯才能真正的体现出长寿命的优势。 发光管的管芯和白光发光管涂覆的荧光粉都是在几百度的高温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本身有一定的耐温能力。但是,发光管的管壳和管芯之间存在热阻,这个热阻使发光管在使用时管壳和管芯之间出现温差,管芯的温度会高于外壳温度。目前发光管外部封装的材料主要是有机材料,在高温下容易老化。这会影响发AG真人 AG真人的网站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