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AG真人

咨询热线

13691351004

Classification

AG动态

13691351004
传真:13691351004
手机:13691351004
邮箱:admin@new-kingdee.cn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裕曦路7号院3号楼5层514
当前位置: 首页 > AG动态 > 技术资讯

AG真人 AG真人的平台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27 22:29:58 丨 浏览次数:648

  北京市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是大兴区种植业服务中心下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大兴区蔬菜产业生产发展计划、管理和服务;蔬菜保护地设施建设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蔬菜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蔬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服务;蔬菜产业重点公益性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指导;蔬菜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对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蔬菜业务指导等工作。单位拥有职工1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8人,曾承担多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并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下设6个科室,其中蔬菜技术发展科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搜集、引进、初试工作,蔬菜育苗工作,园区蔬菜技术服务工作和高端蔬菜工作;蔬菜技术推广科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工作,高产高效创建工作,院区合作工作和农村蔬菜技术服务工作;蔬菜技术综合科负责蔬菜产后加工工作,都市农业(蔬菜)工作,创意农业(蔬菜)工作和草莓产业发展工作。

  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的服务对象是全区菜农,因此单位将农民培训作为重点业务工作之一,采取授课、观摩、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每年下乡200 d以上,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创新开展“大兴区百村百名农民蔬菜技术员系统培训工程”,在全区9个乡镇聘任蔬菜农民技术员37名,涌现出张福良、朱永龙、宋占一等一批优秀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了村级农民技术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结合科技培训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每年引进国内外蔬菜新品种50余个,推广优良品种20余个,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目前大兴区蔬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推广新技术10余项,应用面积在2 000 hm2以上。为解决菜农育苗难问题,截至2011年底,蔬菜站在全区建立了15个蔬菜集中育苗大户和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场,育苗面积达2.9 hm2,实现年育苗2 000万株,居北京市首位。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连续多年在北京市设施蔬菜高产高效创建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兴区菜农先后有46人在北京市设施蔬菜高产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14名。蔬菜站全体技术人员一边工作一边总结,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书籍、科技论文和技术资料,近5年来累计撰写蔬菜专业书籍6部,在报刊杂志上56篇,撰写技术资料10余篇。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新疆尔自治区从事农学、园艺、土肥、植保、农村能源和环保、农业教育培训与科普宣传、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农业遥感应用、水产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2.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8年、中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2年,取得农艺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

  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并能解决农业生产中关键技术问题,具备指导农艺师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1.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自治区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或攻关项目(课题)1项;主要参与地(厅)级重点科技攻关(推广)项目2项;县以下人员主持或主要参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2项,并得到地州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4.辅导三门农业中等教育课程或承担农业技术培训,年辅导课程量满120学时。

  1.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或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均为额定限额内);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获得者(地州市以上单位人员限前10名)。

  2.参与自治区级以上攻关或重点推广(培训)项目1项;或完成地(厅)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项目2项,取得显著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3.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写国家或地方标准2项,或行业、企业标准、专业规划3项以上,并经有关部门颁布实施;或主要编写(翻译)出版农业培训教材1部或音、视频教材1部,并经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认可使用。

  4.作为主要发明人或设计人,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实际中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5.县以下人员,主持引进、推广(培训)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2项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1.正式出版本专业学术专著、技术专著、培训教材、译著(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2.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或参加自治区级以上学术会议并交流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并经自治区同行业三名正高级专家鉴定、推荐。

  3.县以下人员编写(翻译)出版本专业培训教材或技术手册1部,每部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

  4.县以下人员主持撰写本专业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已作为业绩成果的不能作为论文使用)、可行性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被地州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3篇。

  2.中等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取得助理农艺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

  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技术规范与规程,具备指导助理农艺师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重点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工作,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

  2.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完成地州市以上本专业推广项目1项,通过鉴定或验收。

  3.参与编制技术规范、规程等1项;或作为主要参与者,编写(翻译)培训教材1部;或参与编译文字、音、视频教材1部,并经业务主管部门认可使用。

  5.参与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试验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调查报告等被采纳1项以上。

  1.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或参加学术讨论会并提交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并经同行三名高级专家鉴定、推荐。

  3.乡镇工作5年以上人员,撰写有一定价值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并经两名专家认可、推荐。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91-02霍邱县是安徽省第二水面大县,全县总水面达4.13万hm2,可养水面3.47万hm2,另有1.33万hm2滩涂地可发展水产养殖。全县水生鱼类43种,水生植物70余种,独有的沣虾、银鱼、芡实等资源享誉国内外。至2011年,全县建成7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16家养殖单位被评为市级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个,市级水产良种场1个,创建部级水产良种场已通过部级专家评审,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全县涌现各类水产大户561户,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46个,社(会)员1 960人。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t,水产品总产值达10亿元,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12.8%,跻身全省水产大县行列,连续2年获全省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市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成立于1986年,隶属霍邱县水产局,公司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人,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主要职能是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鉴定、水产项目实施;新技术、品种材料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病害测报、防治;水产苗种、渔用饲料、药物的监督、检验、水产品质量检测、养殖水环境监测;水产经济、信息服务等;乡镇级水产站32个,有水产工作人员32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共37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5人,占13.5%;大专19人,占51.4%;中专8人,占21.6%。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人,占2.7%;40~50岁19人,占51.4%;30~40岁15人,占40.5%。从专业类别看,水产类专业24人,占64.9%;其他专业6人,占16.2%;转业军人及其他7人,占18.9%。从职称方面看,高级职称7人,占18.9%,中级职称16人,占43.2%;初级职称8人,占21.6%;其他人员6人,占16.2%。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没有独立账户或分立账户,由县水产局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县水产局,再由县水产局打卡到人;财拨办公经费由县水产局统一安排使用;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享受全县财政统一标准,2012年住房公积金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0%上缴;医疗保险财政上缴工资总额的8%,其中个人缴纳2%。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AG真人的APP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保障情况与县级相同。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及电教设施,没有试验、示范基地。3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原在乡镇畜牧水产综合服务站与畜牧人员共同办公。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畜牧兽医制度改革,畜牧人员、财产收回县级管理,上级投入资金建设独立办公楼,而水产人员未作调整,办公场所由当地乡镇政府提供,水产人员根据乡镇情况安排开展工作。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坚持依靠科技助推渔业健康安全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以实现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开展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提升水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以及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对全县水产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近5年在《科学养鱼》《中国水产》《水产养殖》《安徽农学通报》等国内期刊上80多篇。其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人员完成的《安徽霍邱城东湖太湖新银鱼生长的初步研究》等6篇论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4次,获安徽省“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次,论文入选《中国南方十六省(市)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集》2次。编著《观赏鱼养殖新技术》等著作7本。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霍邱县水产站《猪鱼莲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乌鳢人工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中华鳖(甲鱼)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集成技术研究推广》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银鱼移植增殖及持续发展利用研究》获六安市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克氏螯虾人工繁育与高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大水产养殖户对水产科技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该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体制不顺、力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够、队伍不稳、配套不力、后继乏人等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技术推广的基本理念、运行机制、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陈旧,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水产科研成果与渔业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乡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好”的不良后果。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未达到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要求,影响水产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1-2]。

  霍邱县总水面4.13万hm2,若按333.33 hm2配备1名水产专业人员计算,全县应配备124人。目前,全县有县乡水产技术人员37人,出县不在岗不在位7人,在县但不在岗不在位8人。在岗在位人员中还有部分人员从事兼职或第二职业,全职从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推广机构更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推广人才。

  2000年后,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所限,县乡水产推广部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不精等问题。部分在职人员不钻研业务,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已经跟不上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很难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当前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只靠县财政拨的人头费开展工作,很难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攻关等项目,推广机构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3-4]。

  对推广人员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工作无动力、部门无活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人员工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奖金福利上,与其他行业或行政人员相差很远,严重影响了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科技人员工作不安心,思想波动大,转行跳槽现象时有出现,极大制约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渔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渔民增产、实现增收的主要直接力量。特别是渔业进入新的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渔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养殖者素质提高。各有关部门应切实贯彻执行《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充分认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基础性、核心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安排,及时帮助解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一系列进一步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确保将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要明确职能。明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根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建立、完善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总体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从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推广机构独立、依法履行工作职能。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要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整顿队伍。全面清理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根据清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空岗严重的要及时补充,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不能归位的要及时转岗。四是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调动养殖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一主多元的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竞争上岗、以岗定责、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充实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建立首席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制度,实行专业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薪,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以制度确定在岗科技人员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加快水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新时期渔业技术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推广队伍。四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公益性水产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实施基层水产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增强基层推广队伍战斗力。五是开展职业技能监定、认证,实行资格证制度。持证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机制,保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推广人员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相关待遇及时落实到位,逐步提高技术人才待遇,保障留住人才,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原有基础上,财政或农村领导小组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水产科技成果转化、农民科技培训、高新水产技术推广、重点水产示范园区建设、重大水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服务条件建设等工作,专项资金由财政监督,专款专用。三是强化物质保障。重点加强水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配备,实现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推广有基地,确保服务及时、便捷、高效。

  [1] 唐德文.武汉市水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科学发展的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11(19):15-18.

  [2] 曾明昱.关于江西省上犹县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调查思考[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10):55-57.

  [3] 农业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督导调研组.推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发展[J].中国水产,2011(11):72-75.

  摘要: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大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工作,对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与农民关系密切,在农民中有威信,是农业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不少,已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时期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新要求,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探索并制定合理的策略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3]张玉珍,曹永胜.《浅谈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7-6(11).

  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00年学位办批准24所高校开始招收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是具有特定农业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我国开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随着在职专业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职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在职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和考察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还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学位论文既是学生前期课程学习的成果展现,更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决定性“关口”,因此,要提高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首先应该重视抓好在职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自2000年(2000年―2011年入学学生)以来,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简称我院)参加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共计215人,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研究生学员共计215人,本文基于其学位信息,对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课题类型等进行解析,以期为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自2000年以来,我院215名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在职研究生学员中,男学员165人,占总人数的76.74%;女学员50人,占总人数的23.26%。由图1可知,学员的来源集中于企业、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机构、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四类单位。其中,来自企业的学员108人,占总人数的50.23%;来自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机构的学员42人,占总人数的19.50%;来自高校的学员39人,占总人数的18.14%;来自相关科研机构的学员27人,占总人数的12.60%。

  从工作岗位来看,学员实际从事工作可分为技术支持、检验检疫、产品及技术推广、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6个方面(见图2)。其中,从事技术支持岗位人员65人,占总人数的30.20%;检验检疫42人,占总人数的19.50%;产品及技术推广41人,占总人数的19.07%;教学人员36人,占总人数的16.74%;科研人员21人,占总人数的9.77%;行政管理人员10人,占总人数的4.65%。

  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215名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在职研究生学员其本科(专科同等学力)专业分别为畜牧专业87人,占总人数的40.47%;兽医及畜牧兽医专业80人,占总人数的37.21%;水产及水产养殖专业24人,占总人数的11.16%;生物相关专业9人,占总人数的4.19%;畜牧管理与教育专业8人,占总人数的3.72%;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7人,占总人数的3.26%;水产机械专业1人,占总人数的0.05%。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将该215位学员的毕业论文分为创新性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工程与项目管理以及调研报告等五类。其中创新性研究型论文约占39.09%,应用研究型论文约占11.77%,技术示范与推广类论文约占18.23%,农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类论文约占10.19%,调研报告类论文约占20.38%(见图3)。

  由统计结果可知,目前我院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69.73%来自于企业及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机构等单位;从事工作岗位则集中于技术、检验检疫以及产品与技术推广方面,此三类工作岗位占样本总数的68.77%。同时,样本学员的专业背景多集中于畜牧、兽医与畜牧兽医、水产与水产养殖等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背景。从学员的来源及专业背景来看,我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显然是符合我国开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的。

  另外,从调查样本的论文选题我们发现,目前多数学员学位论文选题过于学术型,偏重于技术理论的研究,对于突出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致力于主要为农业产业部门培养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人才的农推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来说,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的目标,有悖于农推硕士将来主要在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从事技术研究、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潜在就业前景。因此,农业推广硕士的论文选题首先应以自身专业背景为基础,同时紧密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及所在工作单位现有条件,将选题重点放在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转化与推广应用上,立足于应用性而不是学术研究性,这也是相比于学术型硕士而言,农推硕士所独有的特点。

  在职申请学位人员的工作年限一般都在3年以上,从统计的资料来看,有80%的学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他们大都是所在部门的业务骨干,都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选择一个与自己从事的主要专业领域密切相关且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对促进个人和所在工作单位的业务的提高都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仅是衡量其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还是该学科前沿和热点与农业实践的完美结合。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性还远不止于此。一份好的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兼具应用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三大基本要素。

  选题是农业推广硕士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和关键环节,是撰写学位论文的中心内容,它是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学位论文的科研设计并指导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一个好的选题,自然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若选题不当,常导致研究工作不能如期进行,甚至需要重新选题,事倍功半。因此,选题的科学与否,对撰写一篇起点高、质量好的学位论文和可能取得的成果影响很大。

  农业推广硕士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中的作用不应体现为“在几个备选方案中如何选择”,而应体现在“如何提出这些备选方案”。因此,作为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选题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基础,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大胆地选题,使其真正得到选题能力的锻炼,深刻体验到选题的复杂性、困难性和重要性。

  当然,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过程中,并非什么也不做,听之任之,而是帮助和引导他们划定选题范围,开阔和矫正研究思路,传授和讲解研究方法,搜集和丰富资料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导师的指导、诱导和引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选题能力。如果一位农业推广硕士生得不到选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那么也就完全失去了我们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宗旨。

  农业推广硕士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应密切结合生产实际,把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点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生产发展所需的预研任务作为选题的重点,应用国内外现有的科研成果或现代科技的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由于受某些科研条件的制约,农业基层既不可能搞基础研究,又难以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而把先进、实用、成熟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有力措施,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农业推广硕士生的论文选题要以应用型的课题研究和开发为方向,把引进消化、示范推广、二次创新作为重点。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没有创新性的科研选题,也就难以写出有价值的学位论文,其科研成果也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对时间和财物来说也是极大的浪费。创新是在前人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不继承前人的理论观点、思维方法和研究成果,就谈不上创新,也就无先进可言。坚持选题的创新性原则,首先,要弄清楚此课题已取得的进展,明确科研的起点;其次,要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选题的创新性来源于:(1)所选课题是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2)以往虽有人对某一课题作过研究,但现在提出新问题、新试验依据及新的理论,促使该课题有新的发展、补充或修正;(3)外地已有研究,但尚需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探索;(4)将别人已完成、已发表但尚未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通过自己的应用和设计,促使成果的实用化,并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推广硕士生所选的学位论文课题应当具备一定的研究难度及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课题在内容上、题材上完全适合作为论文课题的较少。有些生产实际课题比较偏重解决具体生产问题,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不够;而有的生产实际课题工作量太大、周期较长。因此,农业推广硕士生的论文课题既要立足于生产实际课题,又不能局限于生产实际课题,应根据生产实际课题的具体情况,通过扩展或精选课题内容的方式,使之适合于作为论文课题。

  [1]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1-32.

  [2]李树超,陈东杰.提高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7):212-213+158.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形式,将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现今,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技术推广除了单纯地推广农业技术外,还蕴涵着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和培养农民的义务,甚至可以将之定位为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等的社会教育活动。但从目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之下,对推广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对于重点的技术成果也是采取统一的推广方式。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存在隔阂的问题,而且科、教、农三者之间也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纯注重农产品的种子与肥料,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

  综合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基本上还是延用传统中的那套陈旧推广方式,即以试验和示范为主,把农业技术普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去。这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注重的是单纯的技术推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是在生产技术上做文章,却忽略了产前和产后的工作,最终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推广形式并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每年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占到0.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占到0.6%~1.0%。从投入资金存在的巨大差距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我国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上的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推广工作的需要,导致了其被动局面的产生。

  由于农民受到知识水平所限,个人缺乏对新兴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农民们在使用高新技术之前,都会在内心先打一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普遍都会对即将投入的成本和将来所能获得的收益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当结果显示为收益大于投入时,他们才会选择使用高新技术。在另一个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在使用之初也确实蕴含着一定的风险,这让农户们更加谨慎地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所以他们大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保持着观望态度。

  一是结合当地的区域产业特色,建设和扩展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基地,将基地做为标本,向农民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和介绍新技术和新品种所创造的显著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说服力和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实现农业技术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三是对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宣讲、广泛张贴宣传资料以及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进行连续性宣传活动,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推广活动的影响,促进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四是通过“三电合一”(即电视、电话和电脑)的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任何新生农业技术的出现,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得到普及和推广,因为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才能拥有说服力。为了加快新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进速度,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挑选和培养一批有科学头脑的农户做为带头人,因为他们的科学思想意识强、文化素质较高,并有一定的抗风险意识,这样的农户敢于尝试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然后推广人员可以将这样的农户所取得的超额经济效益做为活生生的样例,让其他农户真真切切地看到,这才是最有现实说服力,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才是最有促进作用的。可以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来加强对农民带头人的培养,让农户带头人感觉到自己是有组织依靠的,并且要针对农业技术带头人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使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信心。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运行管理制度,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建议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在内部用人制度上,积极推行聘用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推行农技推广执业资格制度,推行全员考核制度,以此作为人员续聘、解聘和薪酬调整的根本依据。在分配机制上,将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实行科技重奖,从而调动和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使农技推广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应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可考虑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补贴及其他推广业务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不为身处“农门”而苦恼。当然,其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制定科学的用人制度,并采取强力措施使之得以落实,这样就可以在全面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得他们清楚推广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最终成为一个受农民欢迎的农技推广人员。

  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这也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创新的必要保证。建议强化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增加农技推广的投资总额,不断改善投资的比例和结构,省级和地方各级财政在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总量的同时,也要逐步完善农技推广投入的分布结构;在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的同时,应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但要正确处理好农技推广与经营创收之间的关系;在争得试验和示范专项推广经费之后,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认真研究和探索重大农业创新技术,取得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突破,这种良性的经费使用方式无疑可以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1]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

  [2]姚学慧,落后地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后,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落实上还有距离,主要是在经费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而增加。而近年来不但没增反而减少,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履为艰。

  造成推广队伍不稳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量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无论在工作环境还是工作量上是其它行业无法比的。二是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由于缺少经费,下乡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除了微薄的工资以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待遇了。三是晋升职称缓慢,由于获得相应等级的科技成果和论文少,学历再提高的可能不大,晋职称就得比其他行业晚。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农技人员存在“跳农门”思想。

  一是业务工作范畴不明确,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来五个站或七个站合到一起办公,难以突出重点,不能独立进行工作,往往跟乡镇政府包片跑中心,造成开会不到,情况不报,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也就停止的局面。原来乡镇和县农业行政部门双重领导,变成现在的乡镇县里多个部门共同领导,都管也都不管。影响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秩序;二是系统内关系难以理顺,由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隶属于同级行政部门,资金和物资被挤占挪用现象难免发生。1985年开始,国家和省相继投资筹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被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

  一是无资金管理权,尤其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行财务砍块包干,县中心无权过问或监督;二是对农业推广系统的物品无权管理,特别是乡镇站,均归当地政府管辖,造成农技推广部门物品被无偿挤占、挪用、侵吞。一方面使国家资产白自流失,另方面使乡镇站无法正常工作。有的地方甚至连办公室都被侵占,使农业技术人员“净身出户”;三足对本系统的人员没有管理权,表现比较突出的也是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对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干部,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抽走了精华骨干力量。同时,又安排一些非本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大大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的素质。

  实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转化成生产力,离不农业技术推广这个渠道,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搞好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和组织保证,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各级领导能够了解该项工作,该部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推广体系建设,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落实好乡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浮动政策,增加他们的福利待遇,在子女就业、职工住房等方面给以优惠,让他们思想稳定安心工作;二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评定职称时,应注重实绩,在科技成果和论文方面应给以优惠,由于他们在基层工作,获得相当等级的成果和论文非常困难,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在晋升职称时应给以照顾。

  加强与科研、教学等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对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是以推广项目为纽带的合作推广方式。与有关科研、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共同协作,联合推广技术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技术走型、变样、跑粗等一系列问题,有利地促进了项目的推广;二是以互聘技术顾问方式互相促进提高。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聘请推广部门专家为他们的技术顾问,组成技术顾问组,帮助他们提出实践的新课题及生产方面的新动向,促进科研和教学。反过来,推广部门聘请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为技术顾问,在不同生产季节进行技术合作,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以建立科技示范同区和示范带为结合点的合作方式。根据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带的具体内容,组织科研、教育、推广、金融、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一个科技保障集团,在不同时期深入实地,发现问题,及时会诊,就地解决问题。加快技术推广的步伐。

  一是按《推广法》及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内,保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的经费,并随财政收人的增长逐年相应增加”的要求。财政部门应向推广部门倾斜,除正常经费外,还应每年有一定数额的业务推广活动费,以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二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在省、市、县各级农业发展基金中,应规定农技推广费的比例,确保推广经赞能拨到推广部门,专款专用,并应由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使用,使农技推广经费落到实处。

  对于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通过调研,走访了秭归、夷陵、巴东、兴山四个区县。分别由上自下访谈县、镇、村、农户,其中涉及8个镇,100个农户,充分地了解了库区移民安置区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从农技推广人员配备来看,人员不论是在人数、职称、级别、学历等方面,都显现出不足,而且办公设施比较简陋;在调研的库区四个县区中,我们了解到农技推广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技术培训、示范参观、巡回指导、视频传播、印刷品宣传、咨询服务、科普宣传等,都运用于农技推广。技术人员也会分配到村,进行个别指导,镇级推广站也会定期地进行农民的集体培训,四个地区均有相关的电视台,农技服务热线进行农技的宣传和咨询,同时,当地政府也会聘请相关的农业专家,下乡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和授课。

  从非政府农技推广模式看,夷陵地区柑橘初加工企业68家,但没有深加工及龙头企业,均以打蜡后鲜果销售为主。茶叶加工企业现有279家,其中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10家,300~500吨的15家;秭归县脐橙的种苗均由该县2家良种繁育中心提供(其中1家为部级),杜绝了单位、个人的私自引种。秭归现有脐橙加工企业38家,其中橘颂公司是该县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兴山县到2008年,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8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组织成员覆盖全县58个村2万多农户,涉及柑橘、茶叶、蔬菜、烟叶、生猪、菌药、沼气、农机、农村水利等9个产(行)业,使用注册商标3个,申请产品质量标准认证12个,合作组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经营面积达4万多亩,年销售各类农产品5.35万吨。在巴东县,雷家坪柑橘合作社2007年建立,现有会员600个,自有山地500亩,已注册雷家坪柑橘品牌。整体来看,秭归、夷陵、兴山发展较好,巴东相对较弱。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功能弱化。2005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行“以钱养事”以来,造成人心散、队伍不稳、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权归属乡镇后,部分乡镇安排农技干部包村包片,从事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中心工作,致使农技推广人员处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推广和服务工作。科技推广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群众需求、科技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知识老化。相关数据分析表明,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安置区的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其中高级职称比例为14.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12.4%,年龄在30以下的比例仅为2.7%,而在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年龄老化现象更加严重,技术人员大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基本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都是几年没有变动,引进的专业农业毕业大学生更是没有。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人员只有调出的而没有调入的,新的科技推广力量没有输入,推广队伍建设落后。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在调研访谈中,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反映最为突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的推广缺乏工作经费和试验示范经费,很多新技术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应有效益。调研中反映出农技推广在从上至下运转的过程中,在乡镇级出现了断层,主要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比如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镇政府签订以钱养事工作合同,人员缺乏,尤其是专业人员缺乏,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县级的农业推广计划无法很好地实施执行。

  4、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完善。由于受国家政府体制改革的影响,地方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工作的开展仍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为农村及农民服务的意识不强。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覆盖面小,农协组织少,且不能辐射面地带动广大农户。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虽然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约束机制和监督监管机制,又由于自身的利益局限性,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

  5、农民科技素质低。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受体,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应用者,也是农业科技成果最终的受益者,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能否推广应用以及推广应用的程度。在访谈调研中,农村普遍存在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明显偏低,与接受农业科技需求的水平相差较大,成为农技推广的巨大障碍。另外,人均耕地面积普遍偏少,对农业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承受市场因素与自然因素带来的双重风险能力有限。

  1、农技推广组织概述。我国目前农技推广组织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组织(主要是县、镇级农技推广站);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导的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型技术推广组织(包括两种农产,分别是农产品加工型+农户型和涉农企业);农业教育,科研型推广组织,其中教育、科研单位推广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有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本转让、技术入股、组建科技型企业。

  (1)项目推广模式。项目推广模式是针对一项技术的推广模式,由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单位抽调专业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人员组成项目实施小组,由上级政府部门划拨农业推广经费,地区政府部门配套推广经费,通过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合完成项目实施,把农作物良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新农机具等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给广大农户应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技术承包模式。技术承包是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就某项技术的推广签订承包合同。在合同关系中,农民负责投资、投劳、提供场地,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有时还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物品,有时还帮助销售农产品。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单产或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农技推广部门从农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技术服务费。

  (3)技物集合模式。以技术示范为前提、以农资为载体,将推广的技术物化,并根据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特点进行配套,使技术措施更容易被农户接受和实施。

  (4)农业科技示范场及科技示范园区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企业、农业科技单位实施,以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为目的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主导产业发展及农民的需要,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把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新近研究的科研成果、从国外和外地引进的科研成果在科技示范园进行示范。其目的不单是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而且还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加工原料,进行农产品加工营销,作为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培训的基地。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咨询服务型模式。包括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及大众传播等不同形式。具体形式有热线专用电话、坐堂咨询、专门指导、开展培训等。

  (6)媒体服务型模式。媒体服务型是指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广播、互联网、光盘、电子杂志等信息载体,向农民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和信息。

  (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模式。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上联市场,下连农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的科技推广模式。

  1、现状。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调研,我们发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方面,如项目推广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主要推广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场及科技示范园区模式,也有比较多的运用,各个地区均有相关的果园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夷陵目前在该区域推广的主要技术是标准化果园建设。秭归地区,目前有6,400亩有机茶园,4万亩无公害茶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模式,在库区发展得比较迅速,同时也是效果比较好的模式。如肖氏茶业、邓村茶业、三峡茶业等,这些部级、省级龙头企业能良性引导茶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茶叶相关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秭归现有脐橙加工企业38家,其中橘颂公司是该县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咨询服务型模式和媒体服务型模式也得到比较普遍和长久的运用。在四个县区,分别都设有电话专线,同时也设有专门的农技推广相关的电视节目。在四个地区均用相关专家到村进行上课教授以及现场的技术指导。

  2、农技推广模式优化方向。一种模式的选择是经济、体制、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和农户的需求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随着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和农户需求的变化,农业技术推广由传统模式向优化模式发展。立足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具体情况,本着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好产业,改善移民生活水平,增加其农业收入。库区移民安置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的方向是: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技术推广模式逐步优化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模式;由产中服务推广模式优化到向产前、产后纵深拓展,并逐步成为农民所需要的其他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各项物质、教育、心理和信息的咨询服务等农村综合咨询服务模式;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模式优化到由下而上自愿主动参与咨询、沟通模式;由政府主导公益型推广模式优化到多元化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型发展模式。

  3、农技推广模式的优化。对于库区的各个地区,根据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程度,分为两种优化方式:一是针对发展较好的,比如说秭归夷陵地区,这类地区的农技推广模式优化应当考虑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的咨询服务,围绕推广高新技术这一目标选择具体的推广模式。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采用有偿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模式为主,无偿模式为辅。在推广组织方式上,可率先采用“专家+基地+协会+农民”、“专家+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市场+农民”、“公司+合作社+科研单位+交易平台+农户”等多种多样的运行模式。同时,不断扩大非政府推广模式的比重,使这些地方逐渐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针对起步相对晚、发展不是很好的地区,如兴山、巴东地区,应主要采用项目带动农技推广模式为主、“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为辅的多元化推广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该地区优势产业,来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到技术推广过程中来。同时对于这类地区,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应主动去接触农民,应体现国家扶持的无偿服务为主的推广模式,加强信息传播及适当行政干预,组织形式上主要是“政府+农户”、“政府+协会+农户”型的运行模式,同时力争实行“一人一村”的推广模式,即一个农技推广人员负责一个村的农技推广工作,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真正下到基层,为贫困农户无偿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使推广的技术和信息能迅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针对库区农技推广模式的优化,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让各种模式、尤其是非政府主导的模式自由发展,多种模式并存,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机的集合,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又有利于互相竞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农技推广网络;二要加强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改善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目前,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以政府为主导型推广模式农业推广人员不仅数量少、素质也不高,而且数量分布及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基层单位的情况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在政事分开的同时,实行岗位责任制,以职定岗,以岗定责,责、权、利结合,以业绩为主评聘技术职务、晋级和奖励,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三要培植积极的用户系统,提高农民的素质。调研中,各县区均有农广校,兴山县已经挂到高职中,而巴东县才刚开始运作。总体说来,运行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应积极运行农广校与农技培训相结合机制,采取政府倡导,农业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冠名支持农业技术教育等方式,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的科研项目进行。各级政府结合九年义务教育,组织本地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的专业教材,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农业教育推广工作中的报酬补贴,将农广校与农技推广人员上岗相结合,让农广校发挥应有的作用。

  [1]王明文.新时期构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4.

  [2]丁振京,杨亚梅.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农业科技管理,2000.5.AG真人 AG真人的平台

Copyright © 2020-2023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电 话:13691351004    手 机:13691351004   传 真:13691351004    E-mail:admin@new-kingdee.cn
地 址:北京市顺义区裕曦路7号院3号楼5层514
京ICP备18043788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