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AG真人 AG 技术推广
AG真人的APP改革开放后,全市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这些服务组织成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重要载体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渠道。90年代中期,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开始从单一政府主导型体系,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体系,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逐步加强。至2005年,全市县乡两级共设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137个,实有人员430人。
1979年,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恢复建立,着重围绕土、肥、水、种子等技术环节,推广一些单项和常规生产技术,以及引进应用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品种。当年全市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0%,复种指数达到146.3%,化肥利用率为25%~30%,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单产184公斤,玉米单产302公斤。
1980~1990年,青岛地区粮食生产主要在总结推广传统技术经验基础上,引进、推广、应用一些新生产技术,并开始由推广单项技术向综合技术发展,由推广常规技术向新技术发展。在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同时,运用综合技术开发高产小麦、旱薄地小麦和吨粮田。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引进推广一批早、中熟高产优质适宜不同生产水平的作物新品种,特别是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品种推广迅速。同时,围绕着种植结构调整,开展耕作制度改革,积极推广粮食、粮油、粮棉、粮菜等间套复种技术。1987年,全市旱薄地小麦开发面积达105万亩,高产模式化栽培面积5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80.7万亩,配方施肥面积135.7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279万亩,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作物复种指数达152.9%。
1991~2000年,全市粮食生产在搞好常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能力,突出小麦旱地增产技术研究和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田建设。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推广旱作栽培、节水灌溉、立体栽培等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994年,全市实施“节水型广适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筛选与开发”项目,筛选出小麦新品种莱农8834,研究总结出配套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开发296.285万亩,平均亩增小麦41.1公斤,共增产小麦1.224亿公斤,增收1.19亿元。1995年实施“小麦节水高效灌溉模式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根据小麦根系研究新理论,采取水、旱栽培技术“嫁接”,研究总结出在北方半湿润易旱区,足墒条件下,“冬水+挑旗水”或“拔节+灌浆水”高效灌溉模式,将传统以灌溉水为主改为吸收土壤水为主,比传统方式少浇2~3遍水,每亩节水100立方米,小麦产量不减。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起到显著节水增效作用。1996年实施“小麦亩产650公斤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创出实打650公斤高产地块和大面积600公斤样板田,使小麦高产纪录提高了100公斤,3年开发亩产500公斤以上小麦155.6万亩,亩增产65.3公斤,共增产小麦1.02亿公斤,增效8874.34万元,带动水浇地小麦再上新水平。该项目于2000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全市粮食面积795.75万亩,单产436.07公斤,其中小麦面积387.79万亩,单产419.6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0年后,青岛市引进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围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黑小麦、特用玉米、优质花生、特色甘薯、特色杂粮、名优蔬菜等特色农作物产业化发展,促进出口创汇农业发展。2001年,实施“青岛312万亩优质小麦烟农15号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使烟农15号连续十多年保持开发规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02年,青岛市组织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课题项目,共计推广459.6万亩,增产小麦20560.5万公斤,获得经济效益3.1亿元。2003年,通过实施“特色作物黑小麦无公害栽培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首次引进并筛选出适合本市种植的两个黑小麦品种,研究制定无公害栽培技术,研发出黑小麦系列食品,并注册商标,打造特色食品品牌,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实现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共同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新模式。该项目共开发14.2万亩,增加经济效益5502.4万元。2004年,青岛市特色甘薯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产业化开发特色甘薯20.8万亩,平均亩产鲜薯2887公斤,社会经济效益达1.3亿元,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三等奖。至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48.95万亩,单产420.6公斤,比1979年增长84.75%;总产量达到329.16万吨,比1979年增长56.91%。
1979年,青岛市以小麦为主常规作物种子繁育仍沿袭60年代末期形成的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骨干、村科技队为基础的体系。1983年之后,公社良种场先后解体,大队科技队普遍消失,常规种子生产没有固定基地,又出现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局面,致使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现象重新抬头,特别是小麦“三层楼”“五花头”现象随处可见。1984年,平度市小麦生产品种多达52个,其中面积在2万亩以上有21个。1986年,青岛市种子站和平度县种子公司针对作物品种多、乱、杂现象,联合平度蓼兰镇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蓼兰镇是当地闻名的小麦产区,早在1984年便进行鲁麦7号小麦良种高倍繁殖,至1987年,全镇实现良种化,并率先实施以村为单位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防病治虫、统一收割的小麦生产方式。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省地(市)、县种子部门和全国种子会议多次到该镇观摩,“小麦良种第一镇”美誉广为流传。1996年,全镇建立31个良种繁育村,繁种面积占总耕地50%以上,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单产631.5公斤。2000年前,该镇每年向省内外销售500多万公斤良种。仅此一项,农民年增收200余万元。
1994年,青岛市小麦种子基地达到18.1万亩,统一供种乡镇151个,供种面积达247.6万亩,占全市麦田总面积30.8%。1999年后,小麦种子以粮换种政策停止执行,小麦良种统一繁育供应也基本结束。
1979~1981年,青岛市在小麦良种推广上,高产田主要推广种植济南13、烟农15。中产田以山农辐63、鲁麦2号为主,搭配莱阳4671。低产田以昌乐5号、科红1号为主。
2004年11月,青岛市实施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
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图为平度市蓼兰镇高产优质小麦良种生产示范方。
1982~1985年,由于连年干旱,抗旱能力强弱成为青岛地区小麦品种选择的主导因素。泰山1号和烟农78等抗旱性差的品种被逐步淘汰,而抗旱性强的济南13迅速成为高肥水地块主栽品种;中肥水地块以晋麦21代替了山农辐63;科红1号因具有较强抗旱耐瘠能力,在旱地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86~1989年,高肥水品种以鲁麦7号、烟农15为主;中肥水以鲁麦13、晋麦21为主;旱薄地以科红1号、秦麦3号为主。
1990~1994年,高肥水地块逐步以鲁麦14替代鲁麦7号。1994年,全市鲁麦14达119.5万亩,占当年麦田总面积402.8万亩的29.6%;中肥水地块以鲁麦17、2149替代晋麦21、鲁麦13;低肥水条件下开始推广抗旱性较强的莱农8834。
1995~1998年,高肥水地块以烟农15、烟辐188为主,搭配种植84139;中肥水地块以鲁麦21为主。鉴于该品种适应性广,其在低肥水条件下亦可种植,另搭配种植烟D27等。
1999年,随着粮食优质优价政策出台,全市掀起推广种植优质专用小麦良种高潮。先后引进推广品种有莱州95021、烟农19、济南17、烟2801、济麦19等。逐步形成高肥水条件以济南17、烟农15、烟2801、济麦19为主;中肥水地块以鲁麦21、935031、烟农19为主;低肥水主要种植鲁麦21、烟农21。其中鲁麦21每年推广面积在80万亩左右。
自2004年起,由于倒春寒和病虫害发生加剧,要求品种具备抗逆性强、稳产、丰产、优质等特性。青岛地区主要推广种植品种有济麦20、烟农19、烟农23、烟农24,搭配种植鲁麦21、烟农21、济麦19、烟农15等。2004年,济麦20推广面积达到84万亩,取代鲁麦21,成为全市推广面积最大小麦品种。
至2005年,青岛市开始在百万亩粮食示范区实施小麦良种补贴政策,加快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推广。全市高肥水地块以烟农15、烟农24为主;中肥水地块以济麦20、烟农19为主;旱地以鲁麦21为主。当年,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
白粒,穗大,粒大,粒多。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倒伏,抗条锈。缺点是口松易落粒,种子休眠期短。1979年前 后,全市每年种植面积均超过100万亩
幼苗半匍匐,叶细长,秆偏高,穗呈纺锤形,顶芒长,白壳,白粒,籽粒大,品质中等。耐肥水,抗倒伏,分蘖强,抗条锈和白粉病,落黄性好。缺点是种子休眠期短,成熟偏晚
长芒,白壳,白粒,主高1~1.1米,根系发达,抗旱耐瘠。抗条锈、秆锈。但易感叶锈和白粉病。不抗倒伏。1984 年前后,全市每年种植面积80万亩以上
叶色深绿,叶片上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丰产性好, 千粒重30克左右。喜大水大肥,有千斤不倒之美誉。缺点是后 期旗叶尖易干枯。系全市建国以后推广时间最长的一个品种
分蘖成穗率较高,抗寒性较强,抗条锈、叶锈、白粉病。是青岛市进入90年代后,唯一引入推广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 的品种
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好,硬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倒伏性中等。中感条锈病,高抗叶锈病,感白粉病。2004年全市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
1979~1987年,青岛市实行全省统一推行的“省提、地繁、县制”繁育模式,每年由省种子公司提纯复壮自交系,供地市种子站(公司)统一繁殖,最后由县负责组织制种并供应生产。1988年,全市玉米杂交种繁育自成体系,形成“市繁、县制、县供”格局。1994年国家取消价格双轨制,对繁育制种田取消政策性补贴。至此,青岛地区玉米杂交种繁育由各市区自行安排。
在玉米良种推广上,1979~1984年,青岛市玉米生产先以推广平展型品种丹玉6号、单交36为主;后以推广紧凑型品种烟单14、掖单2号为主。其中,烟单14、掖单2号既可春播、套播,也可夏播。1985~1995年,全市除继续种植掖单2号外,又推广掖单13、掖单20、西玉3号。掖单2号是青岛市推广利用时间最长的一个杂交种,2003年仍有一定种植。1996~1999年,全市主要推广掖单22、鲁单50。种植这两个品种,较好解决了因叶斑病和锈病造成的严重减产问题。但鲁单50品质稍差,增产潜力有限。
2000年后,全市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有平展型、高秆、大穗的农大108、鲁单981、登海9号、登海11号和紧凑型的郑单958。
中高秆,中熟单交种,春播生育期120天,夏播98天。株型紧 凑,叶片上冲,抗大小斑病,抗倒伏,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粒浅黄色,品质中等。1984年前后,全市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又名鲁玉2号,紧凑型,高秆,大穗,中晚熟单交种。春 播生育期125天,夏播100天。叶片上冲,抗大小斑病。果穗筒 型,籽粒花白,半马齿型,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缺点是抗倒伏差。1994年全市种植面积占总面积273.25万亩的47.8%
晚熟,中秆,大穗,紧凑型单交种。春播生育期128天,夏播110天。根系发达,抗倒伏,抗大小斑病,活秆成熟。果穗筒型,籽粒黄色,长马齿型。缺点是生育后期穗及上部叶易遭蚜虫危害
早熟,中秆,紧凑型单交种。茎秆坚硬抗倒伏,果穗大而整齐,抗病性强,活秆成熟。是青岛市进入90年代后引入推广种 植面积最多的一个品种
春播生育期125天,夏播105天,叶宽直,叶色浓绿,属晚 熟、高秆半紧凑单交种。籽粒浅黄色,质地半硬,品质较好。茎秆坚韧,抗倒伏,抗病,抗旱
晚熟,高秆,半紧凑单交种。夏播生育期105天,果穗筒 型,抗倒伏,活秆成熟。缺点是不抗粗缩病
中秆,中熟,紧凑型单交种。春播生育期120天,夏播95 天。叶片窄而上冲。根系发达,穗筒型,粒黄色。抗斑病、黑粉病、花叶病。抗倒耐瘠
高秆,晚熟,半紧凑单交种。夏播生育期108天。穗筒型, 紫轴,穗大粒多,茎秆粗壮。抗病,抗倒伏,活秆成熟,适于高肥水地块种植
地瓜1979年,全市地瓜良种普遍由生产队自育自用,或自行交换。1990年前后,由各区市和乡镇联合实行种子田、浸种池、大屋窖、育苗坑四配套,统一组织繁种(苗)供种(苗)。1979~1990年,推广的地瓜良种主要有丰收白、青农2号、青农11号、青农12号、烟薯3号、徐薯18等。自90年代后期,全市推广种植脱毒地瓜,并示范种植由日本引入的紫色地瓜,但种植面积较少。
棉花青岛地区棉花生产集中在平度。1979年,平度县棉种繁育便自成体系,即以当地良棉保种厂为龙头,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进行棉花统一供种。一般每3~4年更换一次。80年代,青岛市棉花生产主要推广鲁抗1号,搭配种植的有协作1号、86-1等品种。1990~1995年,主推中棉新12号。90年代末期,平度市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良种繁育体系自行消失。90年代中后期,由于棉铃虫危害严重,引进推广抗虫性较强新棉33B。2005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5.7万亩,其中新棉33B2万亩、99B1.6万亩。
大豆1979年,青岛地区大豆生产主要推广种植向阳1号、东解1号、齐黄1号品种。1982~1994年,以鲁豆4号和丰收黄为主。1995年后,除继续种植鲁豆4号外,又以鲁豆11和鲁豆13逐步更换其他品种。至2005年,鲁豆11号为主栽品种。
花生80年代初,随着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大花生种植在青岛地区迅速扩大,特别是海花1号引入推广,使花生产量显著提高,至1985年,全市出现一批地膜覆盖花生大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的高产典型。1986年后,市种子部门根据大花生外贸出口需求,引进推广鲁花9号、鲁花10号和8130等品种。1993年后,在继续推广出口型品种同时,又推广鲁花11号和鲁花14号等。至2005年,全市推广且大面积种植品种主要有花育16号、花育17号、丰花1号、潍花6号、潍花8号、花育22号等。
1979年,青岛市在蔬菜生产中研究推广电热温床育苗和初级工厂化育苗技术。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设施越冬茬黄瓜栽培发展,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迅速普及,同时该项技术还逐步应用于番茄、茄子、西瓜、甜瓜等多种蔬菜作物。90年代以后,即墨移风店、城阳夏庄、胶南王台、莱西店埠等地引进应用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并逐步向广大菜农提供各种商品菜苗,到2005年,形成年供应种苗8000万株生产能力。随着秋冬季蔬菜生产发展,夏秋季育苗逐步推广应用遮阳网覆盖育苗技术。
1978年,农业部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在蔬菜作物上安排试验,收到很好的早熟、增产、增收效果。1980年,在崂山县开始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1981年扩大试验,当年购进地膜1万公斤,用于黄瓜、番茄、甘蓝、甜椒、茄子、马铃薯等19种蔬菜,覆盖面积320亩。1982年进入大面积示范。到90年代,地膜覆盖栽培成为一项常规技术在青岛蔬菜生产中广泛使用,1992年地膜覆盖蔬菜增至10万亩。地膜种类主要有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地膜、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地膜、黑色膜、银灰色膜(防蚜膜)、光降解膜、液态地膜等。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主要有高畦覆盖栽培、平畦覆盖栽培、双膜覆盖栽培等。至2005年,全市地膜覆盖蔬菜达到120万亩。
立体种植是一种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的农业种植模式。80年代以后,全市各地积极发展丰富多样的农作物间套复种。1988年,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总结各地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小麦—玉米—黄瓜、西瓜—芸豆—玉米、大蒜—西瓜—玉米、小麦—圆葱—玉米、小麦—玉米—大白菜、西瓜—花生—玉米—豆角、春玉米—马铃薯—大白菜、小麦—大蒜、小麦—生姜、花生—西瓜、春马铃薯—夏白菜—秋马铃薯等20多种立体种植模式,并得到大面积应用,取得较高经济效益。90年代后,随着塑料薄膜使用和设施栽培面积扩大,立体种植模式进一步丰富,栽培时间春提早和秋延迟一个月左右,部分菜农还利用温室后墙种植芸豆、豆角等作物。2005年,胶州市胶西镇实施春马铃薯—夏白菜—秋马铃薯种植模式,早春马铃薯平均亩产量1700公斤,夏大白菜平均亩产量3000公斤,秋延迟马铃薯平均亩产量1300公斤。该立体种植模式每亩年经济效益累计12800元,扣除每亩成本3200元,年亩纯收入9600元。
2002年,按照农业部有关部署,青岛市开始推行蔬菜无公害生产,先后制定出蔬菜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DB3702)20多项,主要有《无公害菠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豇豆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苦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芹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厚皮甜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韭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茄子生产技术规程》等。2003年,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受农业部委托,起草《无公害食品大蒜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农业部组织蔬菜科研、教学、生产和检验等领域专家审定,2004年1月农业部作为行业标准在全国颁布实施。至2005年,青岛市共实施20项蔬菜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全市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多万亩。
青岛市果品良种引进与选育工作主要由原青岛市农科所承担。至1979年,该所利用人工杂交技术培育出青冠、青丰、青旭、秋红、秋祝5个优良品种。80年代初青岛市果树工作站设立后,全市果品良种引进和繁育工作进展加快。1979~1986年,市农科所进行早熟桃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先后引进早香玉、早生水蜜、红甘露等26个品种。自1989年起,青岛市果树工作站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乌克兰等引进苹果、梨、桃、李、油桃、樱桃新品种58个,苹果、樱桃等砧木品种8个。其中,苹果中的富士、新世界、乔纳金、松本锦、名月,梨中的丰水、新世纪、水晶等优良品种成为青岛地区果品生产主导品种。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全市选育出一些地方名优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平度选育的粒玫瑰香葡萄,崂山选育的五龙红苹果、寒露蜜桃和崂山红杏,城阳选育的城阳大仙桃,莱西选育的中华寿桃等。
1979~2005年,青岛市累计从国内外引进果树新品种(品系)200多个。2005年,全市栽植果树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80年代中期,崂山夏庄、惜福镇一带利用小拱棚、塑料大棚和简易温室栽植草莓。1990年11月,青岛市草莓研修组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引进丰香草莓后,进行草莓低休眠处理、周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1994年获得成功。在崂山夏庄、惜福镇和平度蓼兰等主要草莓生产基地推广丰香、宝交早生、戈雷拉等品种,将草莓上市供应期由原先4月上中旬,提早到12月初。利用冬暖棚、春暖大棚与中小拱棚配套保护设施生产,实现草莓自12月初至9月周年生产。
1995年4月,莱西市孙受镇西周村村民张德海在0.47亩由蔬菜棚改造而成节能型日光温室栽植的早美光油桃,于1996年4月中旬鲜果采收上市,产油桃264公斤,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1996年,莱西市院里镇岘沽村采取长留枝蔓和极重截结果蔓(采收后)等修剪方式培育结果母枝方法,较好解决棚内巨峰葡萄不能连年结果技术难题,在葡萄连年丰产技术配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97~2000年,青岛市农技人员总结果农经验,对草莓、葡萄、油桃等进行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充分利用冬春光热资源和冬闲劳动力,采用各种节能型日光温室、春暖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简易设施,先后解决葡萄连年丰产、草莓周年上市、人工打破休眠、CO 2气肥施肥、起垄栽植、预备苗制度等技术。
2005年,全市果树设施栽培面积3.56万亩(其中草莓2.09万亩、葡萄5000亩、大樱桃3600亩、桃3000亩、油桃2000亩、杏1000亩、小樱桃100亩),设施果品产量3.84万吨(其中草莓2.09万吨、葡萄7000吨、大樱桃2900吨、桃4000吨、油桃3000吨、杏500吨、小樱桃100吨),果品上市供应期提前30~80天。设施栽培果树每亩平均收入4800元,其中大樱桃示范园亩纯收益超过3万元。
1985年,青岛市建立由农牧渔业部立项果品生产基地,包括优质果品育苗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名特优项目等3大类共4个项目,总投资315.6万元。其中在平度、胶南建立育苗基地,在平度洪山园艺场建立优质果品基地。此后,发展平度大泽山名优葡萄基地和崂山寒露蜜桃、城阳大仙桃、莱西中华寿桃等基地,全市果树产业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生产格局。
1988~1991年,青岛市以10万亩中低产园开发、5万亩幼树早期丰产综合技术开发和3万亩高产模式化栽培开发为中心,推行果园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在全市建立样板园1000个,其中省级样板园416个、市级样板园584个,带动果园综合管理水平提高。
2001年,在全国苹果优势区域规划中,平度、莱西、胶南和胶州被确定为环渤海湾苹果优势区域示范基地县(市)。青岛市分别于2000年、2002年举办两届名优果品示范园评比,共评出117个示范园。2003年,青岛市举办首届果业“强村、强镇、强企”评比活动,评出平度大泽山镇、莱西马连庄镇、胶南张家楼镇、胶州胶北镇等11个果业强镇,平度旧店镇赤土岘村、店子镇南盛家村、莱西孙受镇蒲湾泊村、胶南张家楼镇大泮村60个果业强村,以及东泰(青岛)农产品有限公司、青岛三丰果品贮运有限公司等4个果业强企。2003年后,全市未安排新的果品基地建设项目。
改革开放后,全市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这些服务组织成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重要载体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渠道。90年代中期,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开始从单一政府主导型体系,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体系,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逐步加强。至2005年,全市县乡两级共设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137个,实有人员430人。
年,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恢复建立,着重围绕土、肥、水、种子等技术环节,推广一些单项和常规生产技术,以及引进应用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品种。当年全市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0%,复种指数达到146.3%,化肥利用率为25%~30%,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单产184公斤,玉米单产302公斤。
~1990年,青岛地区粮食生产主要在总结推广传统技术经验基础上,引进、推广、应用一些新生产技术,并开始由推广单项技术向综合技术发展,由推广常规技术向新技术发展。在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同时,运用综合技术开发高产小麦、旱薄地小麦和吨粮田。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引进推广一批早、中熟高产优质适宜不同生产水平的作物新品种,特别是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品种推广迅速。同时,围绕着种植结构调整,开展耕作制度改革,积极推广粮食、粮油、粮棉、粮菜等间套复种技术。1987年,全市旱薄地小麦开发面积达105万亩,高产模式化栽培面积5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80.7万亩,配方施肥面积135.7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279万亩,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作物复种指数达152.9%。
~2000年,全市粮食生产在搞好常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能力,突出小麦旱地增产技术研究和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田建设。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推广旱作栽培、节水灌溉、立体栽培等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994年,全市实施“节水型广适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筛选与开发”项目,筛选出小麦新品种莱农8834,研究总结出配套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开发296.285万亩,平均亩增小麦41.1公斤,共增产小麦1.224亿公斤,增收1.19亿元。1995年实施“小麦节水高效灌溉模式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根据小麦根系研究新理论,采取水、旱栽培技术“嫁接”,研究总结出在北方半湿润易旱区,足墒条件下,“冬水+挑旗水”或“拔节+灌浆水”高效灌溉模式,将传统以灌溉水为主改为吸收土壤水为主,比传统方式少浇2~3遍水,每亩节水100立方米,小麦产量不减。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起到显著节水增效作用。1996年实施“小麦亩产650公斤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创出实打650公斤高产地块和大面积600公斤样板田,使小麦高产纪录提高了100公斤,3年开发亩产500公斤以上小麦155.6万亩,亩增产65.3公斤,共增产小麦1.02亿公斤,增效8874.34万元,带动水浇地小麦再上新水平。该项目于2000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全市粮食面积795.75万亩,单产436.07公斤,其中小麦面积387.79万亩,单产419.6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年后,青岛市引进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围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黑小麦、特用玉米、优质花生、特色甘薯、特色杂粮、名优蔬菜等特色农作物产业化发展,促进出口创汇农业发展。2001年,实施“青岛312万亩优质小麦烟农15号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使烟农15号连续十多年保持开发规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02年,青岛市组织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课题项目,共计推广459.6万亩,增产小麦20560.5万公斤,获得经济效益3.1亿元。2003年,通过实施“特色作物黑小麦无公害栽培及产业化开发”项目,首次引进并筛选出适合本市种植的两个黑小麦品种,研究制定无公害栽培技术,研发出黑小麦系列食品,并注册商标,打造特色食品品牌,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实现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共同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新模式。该项目共开发14.2万亩,增加经济效益5502.4万元。2004年,青岛市特色甘薯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产业化开发特色甘薯20.8万亩,平均亩产鲜薯2887公斤,社会经济效益达1.3亿元,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三等奖。至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48.95万亩,单产420.6公斤,比1979年增长84.75%;总产量达到329.16万吨,比1979年增长56.91%。
年,青岛市以小麦为主常规作物种子繁育仍沿袭60年代末期形成的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骨干、村科技队为基础的体系。1983年之后,公社良种场先后解体,大队科技队普遍消失,常规种子生产没有固定基地,又出现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局面,致使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现象重新抬头,特别是小麦“三层楼”“五花头”现象随处可见。1984年,平度市小麦生产品种多达52个,其中面积在2万亩以上有21个。1986年,青岛市种子站和平度县种子公司针对作物品种多、乱、杂现象,联合平度蓼兰镇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蓼兰镇是当地闻名的小麦产区,早在1984年便进行鲁麦7号小麦良种高倍繁殖,至1987年,全镇实现良种化,并率先实施以村为单位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防病治虫、统一收割的小麦生产方式。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省地(市)、县种子部门和全国种子会议多次到该镇观摩,“小麦良种第一镇”美誉广为流传。1996年,全镇建立31个良种繁育村,繁种面积占总耕地50%以上,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单产631.5公斤。2000年前,该镇每年向省内外销售500多万公斤良种。仅此一项,农民年增收200余万元。
年,青岛市小麦种子基地达到18.1万亩,统一供种乡镇151个,供种面积达247.6万亩,占全市麦田总面积30.8%。1999年后,小麦种子以粮换种政策停止执行,小麦良种统一繁育供应也基本结束。
~1981年,青岛市在小麦良种推广上,高产田主要推广种植济南13、烟农15。中产田以山农辐63、鲁麦2号为主,搭配莱阳4671。低产田以昌乐5号、科红1号为主。
年11月,青岛市实施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
~1985年,由于连年干旱,抗旱能力强弱成为青岛地区小麦品种选择的主导因素。泰山1号和烟农78等抗旱性差的品种被逐步淘汰,而抗旱性强的济南13迅速成为高肥水地块主栽品种;中肥水地块以晋麦21代替了山农辐63;科红1号因具有较强抗旱耐瘠能力,在旱地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86~1989年,高肥水品种以鲁麦7号、烟农15为主;中肥水以鲁麦13、晋麦21为主;旱薄地以科红1号、秦麦3号为主。
~1994年,高肥水地块逐步以鲁麦14替代鲁麦7号。1994年,全市鲁麦14达119.5万亩,占当年麦田总面积402.8万亩的29.6%;中肥水地块以鲁麦17、2149替代晋麦21、鲁麦13;低肥水条件下开始推广抗旱性较强的莱农8834。
~1998年,高肥水地块以烟农15、烟辐188为主,搭配种植84139;中肥水地块以鲁麦21为主。鉴于该品种适应性广,其在低肥水条件下亦可种植,另搭配种植烟D27等。
年,随着粮食优质优价政策出台,全市掀起推广种植优质专用小麦良种高潮。先后引进推广品种有莱州95021、烟农19、济南17、烟2801、济麦19等。逐步形成高肥水条件以济南17、烟农15、烟2801、济麦19为主;中肥水地块以鲁麦21、935031、烟农19为主;低肥水主要种植鲁麦21、烟农21。其中鲁麦21每年推广面积在80万亩左右。
自2004年起,由于倒春寒和病虫害发生加剧,要求品种具备抗逆性强、稳产、丰产、优质等特性。青岛地区主要推广种植品种有济麦20、烟农19、烟农23、烟农24,搭配种植鲁麦21、烟农21、济麦19、烟农15等。2004年,济麦20推广面积达到84万亩,取代鲁麦21,成为全市推广面积最大小麦品种。
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倒伏,抗条锈。缺点是口松易落粒,种子休眠期短。1979年前 后,全市每年种植面积均超过100万亩
~1987年,青岛市实行全省统一推行的“省提、地繁、县制”繁育模式,每年由省种子公司提纯复壮自交系,供地市种子站(公司)统一繁殖,最后由县负责组织制种并供应生产。1988年,全市玉米杂交种繁育自成体系,形成“市繁、县制、县供”格局。1994年国家取消价格双轨制,对繁育制种田取消政策性补贴。至此,青岛地区玉米杂交种繁育由各市区自行安排。
在玉米良种推广上,1979~1984年,青岛市玉米生产先以推广平展型品种丹玉6号、单交36为主;后以推广紧凑型品种烟单14、掖单2号为主。其中,烟单14、掖单2号既可春播、套播,也可夏播。1985~1995年,全市除继续种植掖单2号外,又推广掖单13、掖单20、西玉3号。掖单2号是青岛市推广利用时间最长的一个杂交种,2003年仍有一定种植。1996~1999年,全市主要推广掖单22、鲁单50。种植这两个品种,较好解决了因叶斑病和锈病造成的严重减产问题。但鲁单50品质稍差,增产潜力有限。
年后,全市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有平展型、高秆、大穗的农大108、鲁单981、登海9号、登海11号和紧凑型的郑单958。
株型紧 凑,叶片上冲,抗大小斑病,抗倒伏,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粒浅黄色,品质中等。1984年前后,全市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春播生育期120天,夏播95 天。叶片窄而上冲。根系发达,穗筒型,粒黄色。抗斑病、黑粉病、花叶病。抗倒耐瘠
地瓜1979年,全市地瓜良种普遍由生产队自育自用,或自行交换。1990年前后,由各区市和乡镇联合实行种子田、浸种池、大屋窖、育苗坑四配套,统一组织繁种(苗)供种(苗)。1979~1990年,推广的地瓜良种主要有丰收白、青农2号、青农11号、青农12号、烟薯3号、徐薯18等。自90年代后期,全市推广种植脱毒地瓜,并示范种植由日本引入的紫色地瓜,但种植面积较少。
棉花青岛地区棉花生产集中在平度。1979年,平度县棉种繁育便自成体系,即以当地良棉保种厂为龙头,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进行棉花统一供种。一般每3~4年更换一次。80年代,青岛市棉花生产主要推广鲁抗1号,搭配种植的有协作1号、86-1等品种。1990~1995年,主推中棉新12号。90年代末期,平度市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良种繁育体系自行消失。90年代中后期,由于棉铃虫危害严重,引进推广抗虫性较强新棉33B。2005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5.7万亩,其中新棉33B2万亩、99B1.6万亩。
花生80年代初,随着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大花生种植在青岛地区迅速扩大,特别是海花1号引入推广,使花生产量显著提高,至1985年,全市出现一批地膜覆盖花生大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的高产典型。1986年后,市种子部门根据大花生外贸出口需求,引进推广鲁花9号、鲁花10号和8130等品种。1993年后,在继续推广出口型品种同时,又推广鲁花11号和鲁花14号等。至2005年,全市推广且大面积种植品种主要有花育16号、花育17号、丰花1号、潍花6号、潍花8号、花育22号等。
年,青岛市在蔬菜生产中研究推广电热温床育苗和初级工厂化育苗技术。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设施越冬茬黄瓜栽培发展,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迅速普及,同时该项技术还逐步应用于番茄、茄子、西瓜、甜瓜等多种蔬菜作物。90年代以后,即墨移风店、城阳夏庄、胶南王台、莱西店埠等地引进应用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并逐步向广大菜农提供各种商品菜苗,到2005年,形成年供应种苗8000万株生产能力。随着秋冬季蔬菜生产发展,夏秋季育苗逐步推广应用遮阳网覆盖育苗技术。
年,农业部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在蔬菜作物上安排试验,收到很好的早熟、增产、增收效果。1980年,在崂山县开始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1981年扩大试验,当年购进地膜1万公斤,用于黄瓜、番茄、甘蓝、甜椒、茄子、马铃薯等19种蔬菜,覆盖面积320亩。1982年进入大面积示范。到90年代,地膜覆盖栽培成为一项常规技术在青岛蔬菜生产中广泛使用,1992年地膜覆盖蔬菜增至10万亩。地膜种类主要有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地膜、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地膜、黑色膜、银灰色膜(防蚜膜)、光降解膜、液态地膜等。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主要有高畦覆盖栽培、平畦覆盖栽培、双膜覆盖栽培等。至2005年,全市地膜覆盖蔬菜达到120万亩。
立体种植是一种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的农业种植模式。80年代以后,全市各地积极发展丰富多样的农作物间套复种。1988年,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总结各地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小麦—玉米—黄瓜、西瓜—芸豆—玉米、大蒜—西瓜—玉米、小麦—圆葱—玉米、小麦—玉米—大白菜、西瓜—花生—玉米—豆角、春玉米—马铃薯—大白菜、小麦—大蒜、小麦—生姜、花生—西瓜、春马铃薯—夏白菜—秋马铃薯等20多种立体种植模式,并得到大面积应用,取得较高经济效益。90年代后,随着塑料薄膜使用和设施栽培面积扩大,立体种植模式进一步丰富,栽培时间春提早和秋延迟一个月左右,部分菜农还利用温室后墙种植芸豆、豆角等作物。2005年,胶州市胶西镇实施春马铃薯—夏白菜—秋马铃薯种植模式,早春马铃薯平均亩产量1700公斤,夏大白菜平均亩产量3000公斤,秋延迟马铃薯平均亩产量1300公斤。该立体种植模式每亩年经济效益累计12800元,扣除每亩成本3200元,年亩纯收入9600元。
年,按照农业部有关部署,青岛市开始推行蔬菜无公害生产,先后制定出蔬菜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DB3702)20多项,主要有《无公害菠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豇豆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苦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芹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厚皮甜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韭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茄子生产技术规程》等。2003年,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受农业部委托,起草《无公害食品大蒜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农业部组织蔬菜科研、教学、生产和检验等领域专家审定,2004年1月农业部作为行业标准在全国颁布实施。至2005年,青岛市共实施20项蔬菜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全市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多万亩。
青岛市果品良种引进与选育工作主要由原青岛市农科所承担。至1979年,该所利用人工杂交技术培育出青冠、青丰、青旭、秋红、秋祝5个优良品种。80年代初青岛市果树工作站设立后,全市果品良种引进和繁育工作进展加快。1979~1986年,市农科所进行早熟桃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先后引进早香玉、早生水蜜、红甘露等26个品种。自1989年起,青岛市果树工作站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乌克兰等引进苹果、梨、桃、李、油桃、樱桃新品种58个,苹果、樱桃等砧木品种8个。其中,苹果中的富士、新世界、乔纳金、松本锦、名月,梨中的丰水、新世纪、水晶等优良品种成为青岛地区果品生产主导品种。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全市选育出一些地方名优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平度选育的粒玫瑰香葡萄,崂山选育的五龙红苹果、寒露蜜桃和崂山红杏,城阳选育的城阳大仙桃,莱西选育的中华寿桃等。
~2005年,青岛市累计从国内外引进果树新品种(品系)200多个。2005年,全市栽植果树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年代中期,崂山夏庄、惜福镇一带利用小拱棚、塑料大棚和简易温室栽植草莓。1990年11月,青岛市草莓研修组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引进丰香草莓后,进行草莓低休眠处理、周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1994年获得成功。在崂山夏庄、惜福镇和平度蓼兰等主要草莓生产基地推广丰香、宝交早生、戈雷拉等品种,将草莓上市供应期由原先4月上中旬,提早到12月初。利用冬暖棚、春暖大棚与中小拱棚配套保护设施生产,实现草莓自12月初至9月周年生产。
年4月,莱西市孙受镇西周村村民张德海在0.47亩由蔬菜棚改造而成节能型日光温室栽植的早美光油桃,于1996年4月中旬鲜果采收上市,产油桃264公斤,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1996年,莱西市院里镇岘沽村采取长留枝蔓和极重截结果蔓(采收后)等修剪方式培育结果母枝方法,较好解决棚内巨峰葡萄不能连年结果技术难题,在葡萄连年丰产技术配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0年,青岛市农技人员总结果农经验,对草莓、葡萄、油桃等进行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充分利用冬春光热资源和冬闲劳动力,采用各种节能型日光温室、春暖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简易设施,先后解决葡萄连年丰产、草莓周年上市、人工打破休眠、CO 2气肥施肥、起垄栽植、预备苗制度等技术。
年,全市果树设施栽培面积3.56万亩(其中草莓2.09万亩、葡萄5000亩、大樱桃3600亩、桃3000亩、油桃2000亩、杏1000亩、小樱桃100亩),设施果品产量3.84万吨(其中草莓2.09万吨、葡萄7000吨、大樱桃2900吨、桃4000吨、油桃3000吨、杏500吨、小樱桃100吨),果品上市供应期提前30~80天。设施栽培果树每亩平均收入4800元,其中大樱桃示范园亩纯收益超过3万元。
年,青岛市建立由农牧渔业部立项果品生产基地,包括优质果品育苗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名特优项目等3大类共4个项目,总投资315.6万元。其中在平度、胶南建立育苗基地,在平度洪山园艺场建立优质果品基地。此后,发展平度大泽山名优葡萄基地和崂山寒露蜜桃、城阳大仙桃、莱西中华寿桃等基地,全市果树产业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生产格局。
~1991年,青岛市以10万亩中低产园开发、5万亩幼树早期丰产综合技术开发和3万亩高产模式化栽培开发为中心,推行果园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在全市建立样板园1000个,其中省级样板园416个、市级样板园584个,带动果园综合管理水平提高。
年,在全国苹果优势区域规划中,平度、莱西、胶南和胶州被确定为环渤海湾苹果优势区域示范基地县(市)。青岛市分别于2000年、2002年举办两届名优果品示范园评比,共评出117个示范园。2003年,青岛市举办首届果业“强村、强镇、强企”评比活动,评出平度大泽山镇、莱西马连庄镇、胶南张家楼镇、胶州胶北镇等11个果业强镇,平度旧店镇赤土岘村、店子镇南盛家村、莱西孙受镇蒲湾泊村、胶南张家楼镇大泮村60个果业强村,以及东泰(青岛)农产品有限公司、青岛三丰果品贮运有限公司等4个果业强企。2003年后,全市未安排新的果品基地建设项目。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